时间有利于他们。
而他们急于求成,花了重大的代价,又要面对忠顺王这个大难题,得不偿失。
“等将军的意见吧。”
此事事关重大,两人商议一番后,还是拿不下主意。
“盯紧蛮军。”
参将郭英点点头,离开刘承敏此处,亲自参加到阵线上,紧盯蛮族动静。
穆隆额也已经抵达了。
他重视金江军,不认为金江军的将领,会猜不透蛮军的用意,如果是如此愚蠢的将领,金江军也发展不到今日,成为蛮族的头等大敌。
看着前方金江军的大营,派出的探马越来越多,他就知道刘承敏这小子大概猜透了。
穆隆额和其他的蛮族将领不同。
其他的蛮族将领,因为连年的大胜,打下偌大的帝国,因此小觑周军。
但是穆隆额却从来不轻视周军。
萨尔浒的战场上,那几部周军的表现,至今令他震撼。
周军的败,不是因为蛮族,而是因为他们的朝廷。
同样。
蛮族的领头人物,如果连这点都认不清楚,蛮族也不可能做出这么大的基业。
相反,正因为他们对大周了解之深,靠着双方当年的亲密,远比其余势力要清楚。
所以蛮族每次进攻辽东之前,都是得到大量的信息,精准的抓到大周官员间的争斗而露出的破绽,立刻出军一战而胜之。
其余的势力做不到,唯独蛮族能做到。
因为当年两部关系非同寻常,太过知根知底。
面对强悍的金江军,多余的动作并无用处,穆隆额很清楚,接下来就是死守。
没有考虑过继续耍心眼,想要以小博大。
……
探马源源不断打探出蛮军的动静,告知蛮军没有动静。
军司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意见。
蛮军没有动静,正说明蛮军要撤军了,根据探马的汇报,穆隆额已经到了塔山铺。
穆隆额肯定作为断后的将领,以他的资历和威望,以及现在蛮军前营的动作。
此人必定报了死守的计划。
要么迅速强攻消灭穆隆额,要么围困穆隆额。
前者带来大量的伤亡,做到能追击蛮族中军,后者伤亡较轻,但是无法追击蛮族中军。
军司关于这场蛮族未来行动,以及预料的大争论,一名年轻人表现的耀眼。
军司的年轻人李如柏,在具体事务上不堪重任,表现的让人不忍目睹。
他的母亲是夫人身边人,又是东海堡的老人,加上李如柏的亲哥哥李如靖。
李如靖是金江军年轻子弟中的翘楚和带头人,更是将军的义子。
多方顾虑之下,担忧李如柏在战场犯了大错,前番失期就可大可小,以免他真的被砍头了。
所以军司把他调了回来,当了一名年轻的书吏。
倒是没有想到的是,他作为文官,负责这些事情,反而如鱼得水,表现的令人震撼。
他口若悬河,令旁人信服,并做出了肯定的说法。
军司呈上了军司的意见。
唐清安看到文章最后的署名竟然是李如柏,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
“我还担心这小子继续这么冒失下去,小命难保,没想到你们把他调了回来。”
听到将军的打趣,谢友成低着头一脸的慎重。
此事完全看将军的心情。
“时间过得真快啊。”
唐清安放下了手里的文书,一脸的感叹道。
八年前,他小心谨慎的上任东海堡,那时候两兄弟大的才十来岁,小的才不足十岁。
还有其余的孤儿,都过的惨不忍睹。
所以他让这些孩子到卫所公房里做杂活,给与了生活上的帮助。
现在这些孩子都长大了,开始为金江镇做事,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仍然是他当年看重,并收为义子的李如靖。
完全没有想到,那个唯唯诺诺,没有成见的李如柏,竟然也能成长起来。
不过其才能却不在战场之上,也不在具体的事务之中。
倒是他的机缘。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又哪里有多余的机会让他成长呢,寻到他的发光之处。
战事已经明朗了,接下来就是做出选择的时候,金江军上下十万精兵,等候将军的决定。
唐清安看了眼镇江顾应时送来的文书,拿起笔在舆图上,画了一个圈。
谢友成明白了将军的心意。
……
“出击。”
金江军的将领,骑在战马上,拔出指挥刀指向前方,眉头下的眼神,犀利而又尖锐,透出无人能挡的坚定。
营地之中。
强悍,精锐,勇壮的金江军士兵们,列队而出,仿佛没有尽头,源源不断开赴战场。
多日来的休整,养足了众人的精力。
用饱满的状态,去进攻敌人,消灭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