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个动机,李安惊艳了全场。
从降E大调到c小调,属于他的告别第一乐章基调已然建立,乐观之下,藏不住澹澹的愁绪。
愁从何来,键盘上的十根手指继续书写着。
接着一个附点节奏打破时间的平衡,接着又是连续三组带着扭曲感的附点,直到第四组第五组附点音乐的出现,音乐空间像是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一个人从时空隧道的出口醒来,发现他的世界从睁眼那一刻彻底变了。
一只橘黄色的肥猫摇着尾巴从他眼前走过。
回忆着当时那种手足无措的茫然,李安微微摇着头,用12小节到17小节的音符描述出一部荒诞的灰色梦境。
“当-当-当—”
节拍由轻到重连续三声像是将他从梦中唤醒。
最后一声和弦长鸣宛如一道射进窗户的晨光,明媚而刺眼。
整个大厅在这一刻被彻底照亮。
紧接着钢琴前的呼吸忽然急促起来,只见他半身上仰一瞬双臂高抬右手撑、左手并,一个呼吸间整齐落下!
“当——”
急促的华丽音流在三小节迟疑不定中最终在舞台上空如乍刮起的狂风,像疾驰在路上的旅人,奔着晨光追去。
音乐至第21小节,琴键上的双手由立化半卧,高音区在上行的分解和弦及松散的节奏中跑动,同时由极富律动感的八分音符带着一种不安。
琴声在匆忙的氛围里进入连接部,音乐以一连串反向进行让矛盾变得更加激烈。
弥漫在音符中的焦虑使人肉眼可见,直到第35小节,展开部发展了引子部分的材料,告别的三动机再次出现!
一瞬舒缓。
这次落在了降B大调的和弦,不同与在一开始降E大调的动机,预示着音乐里的主人公重开启了一段真正不同于以往的生活。
自39小节起,告别第一乐章正式进入了副部主题。
连续的八分音符在李安指下轻松划出,围绕着副调主音降B上下波动,像是课堂上下的清脆响铃。
李安脑海中的画面定格在了四教室,下指更加柔和。
白天的时光忙碌而充实,只是到了夜晚,浓浓的思乡情绪就会萦上心头。
好在疲劳的生活让夜变得短暂,音乐进入第50小节,开始了一段平稳祥和的生活。
音符飘悬在旋转的时间里,安静如歌,结束部告别动机再次出现。
心中有了一个人,连对往日的告别都更加温暖了。
尽管其中有那么一小段被不和谐音引导的过程,但结果依然导向了温柔的主和弦。
这一刻的音乐像是被倾注了金子般的声响,令听者为之倾倒。
连不懂音乐的人都能听得出演奏者在这一段落上表现出的情感深度。
而对于懂的人,以此刻评委席上的十八人为例,他们对舞台上066号选手至此所演奏出的告别第一乐章的处理呈不同看法。
但无论褒贬,都没有人可以否定,相比二轮的暴风雨,这名066号选手今天所演奏的告别第一乐章结构异常清晰,纹理间可见正统德奥钢琴学院派的影子。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该乐章是贝多芬在奏鸣曲创作上的革新。
首先在和声上,在58-60小节出现了一连串的曾三分解和弦,这在贝多芬晚期作品中都是不常见的。
其次,贝多芬在这一乐章摒弃了主题和副主题的在性格上强烈清晰的对,带之以主题界限间的模湖化,这些都反映了贝多芬晚期创作特征的演变,已经带有了一丝浪漫主义奏鸣曲的特点。
奥拓在大师课上一而再再而三的和李安强调这一点,也或许是林幽幽把一句话反复重复了很多遍。
“不能让两个主题呈对立的状态出现在音乐里。”
总之在第一乐章的处理上,他不但通过奥拓的讲解找到了结构划分途径,更是在后面的练习中去极力发掘两个主体间可以产生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一定离不开‘Le—be—wohl—’,整部作品的动机。
直到今天中午,他从镜子里的人影口中听到了这句无声告别。
这给了他一个极大的提示,不禁让他联想到自己从睁眼看到八万那一刻,没有哪一个瞬间不是在告别,在向那个曾经的自己告别。
没有任何办法,他只能向那个曾经的自己告别。
思乡的夜总是短暂的。
-
呼吸间,李安的目光渐渐迷离,随着第一乐章的结束,他顿了顿手台指落。
音乐进入了第二乐章,充满感情的行板,标题缺席。
沙哑而带着澹澹忧郁的旋律线条在他的指下淳朴而简洁,几乎没有任何修饰,赤裸的暴露出了一个脆弱的灵魂。
c小调,2/4拍。
-
思乡的夜总是短暂的。
每一个清晨来临,每一口新的呼吸,他都在像是在对镜子里的人说‘Le—be—wohl—’
鲜活的生命体征和大脑意识驱使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