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年纪半百的老人还是垂髫之年的孩童,他们仓皇逃窜,希望能够躲避一死,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这些鲜活的会哭会跑的生命转瞬变成了地上七横八竖的尸块,原本的黄土都被鲜血染成了诡谲的暗红色,这些在权贵眼中生如草芥的黎庶,最终也如同野草般被镰刀无情地收割,最后连一卷裹尸的草席都没有便终于离开了这世家。
然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陶谦却已经被吓破了胆,任由曹操在外屠戮城池,尸横遍野。陶谦却选择退守,不再出城迎敌。
看着天幕上这场屠戮,诸葛亮的双手不自然地绞到一起,身体轻微战栗。诸葛亮的早年经历一度悲惨,三岁丧母,八岁丧父,自此一直跟随着他的叔父诸葛玄生活。
好巧不巧,徐州就是他的故乡,徐州一带历来远离战争中心,是避祸的好地方。诸葛氏也算得上是琅琊郡的名门望族,按理来说,徐州也能算得上是乱世中的避风港,可是这一切却被那一场屠杀所打破了。
当时年仅十三岁的诸葛亮曾经亲眼见证过那场屠杀的惨烈,一个人对于故乡的情感有多深,他虽然后来侥幸逃脱随叔父赴任于豫章,可是却仍然为受灾的父老而悲哀。
即便已经数年过去,那犹如噩梦般的场景仍然偶尔在午夜梦回之时悄然闯入到他的梦境,冷汗便浸湿枕席。
那些普通黎民庶人,他们祖祖辈辈居住在那里,并没有做错什么,然而为权贵买单的却是这些普通人的性命。
诸葛亮深深垂头,多年以前的场景再次如此清晰地呈现在他的面前,一时间他有些失去了风度,就连喘息声也变得粗重。
注意到了好友诸葛亮的情绪不受控制地失落,徐庶只能再次劝慰:“孔明,逝者已矣。当下韬光养晦,明哲保身也不失为一种乱世之道。孔明大才,将来必定能安定华夏。”
韬光养晦,明哲保身吗?
不,他所求从来不是为了这些。如果当世这些割据的诸侯能有一人是平定天下之才,那他必然从之,可惜,这些人不为祸一方就算是好的了。
【或许乱世是能放大人性的,有曹操这样的奸雄,也确实有刘备这样的仁主。这倒不是贬低曹操而抬高刘备,刘备更加重视感情,好的方面来说就是他重情重义,往坏了来说,便是感情用事了。但是不管怎样,刘备以兵马不过数千人就敢前往徐州救民对敌曹操,这其中的勇气与仁德都是不可忽视的。】
刘备第一次来徐州支援陶谦时,他也不算是诸侯,只不过刘备先前就结识了公孙瓒,如今跟随着青州刺史田楷做部下。陶谦向田楷发出求援时,刘备也跟随田楷而来。
【可能很多人会说,不是天下诸侯都没有想响应,只有刘备率军赶来救援吗?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大家要想想那个时候,中原的两大势力还是以袁绍、刘表、曹操联盟和袁术、公孙瓒、陶谦联盟。试想,陶谦求援的时候怎么会略过这么多人物,而直接向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刘备求援呢。】
【不
过即便是如此,我们还可以说刘备确实在这场救援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大家请看当时的情况。】
刘备当时所拥有的兵力不过数千,而且这些兵力除了千名算是经过了操练的正规军队,大部分都是战斗力很差的饥民。而曹操至少派遣了数万人。
面对徐州当下的情景,曹军凶残,而陶谦却不敢发兵。于是刘备与曹豹领兵屯驻在郯城,与曹操进行了阻击。
虽然这场战争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阻拦了曹操的屠戮,为徐州百姓的逃跑争取到了一定的时间。
【在后来,陶谦病重之际,还能想起来对别驾麋竺说:“只有刘备能使徐州安定。”并且同时把徐州留给了刘备,刘备救援徐州之后,此时的名望可见一斑。】
但是要是论起曹操撤军的真正原因,还是要论后方突发的事件。
隆中。
诸葛亮犹豫了一下,刘备嘛?
天幕着重于对这一个人的描述,而且徐州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他心底不可触碰的一个记忆。不管当年的原因如何,当年刘备愿意去抵抗曹操支援徐州。
单凭这一点,他就愿意辅佐于刘备。
况且刘氏后人,汉室子弟。刘备会是他的明主吗?
【在这场屠戮徐州之祸后,曹操也最终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留守的陈留守备早就因为曹操乱杀名士而对曹操心生怨怼,于是趁着这次曹操久征徐州未归,竟然联合陈留太守张邈以及其弟张超等人发生叛乱,迎吕布为兖州牧。也就是说这边曹操带兵打徐州,那边自己的衮州就被吕布偷家了,还是被自己原来的心腹之士亲手交了出去。】
天幕之上,曹操原本占据的衮州迅速缩减成一个小的区域,只剩余东郡在夏侯惇的坚守之下,以及其余几个县仍然掌握在了他的手里,剩下全成了吕布的地盘。他见形势不好,只能匆匆撤军,赶回衮州应对吕布……
【是不是大家也没想到,后来权倾朝野的曹丞相竟然在创业之初如此狼狈。当然,刘备的创业之路那更是艰辛非常。】
说到这里,苏扶南好像是想到了什么一样,录制的时候由衷的发出一声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