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出师表的前半部分是对刘禅亲近贤才的建议,那么后半段的正题显然就是出师北伐。无论是诸葛亮倾诉衷肠从刘备三顾茅庐讲到临终托孤,还是说当下已经平定了南中地区的益州情况,最后的落点都是一定要讨伐曹魏,兴复汉室。】
【大家要清楚现在三国的情况,虽然说是魏蜀吴三分天下,但是说到底蜀汉现在拥有的仅仅是益州这一州,曹魏却坐拥北方几乎拥有天下的一半。那么为什么在两方势力如此悬殊,又是刚刚经历大战落败休养生息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诸葛亮就执意北伐呢?扶南就在这里发表一下自己的个人观点。】
天幕之下,接受了刚才那波儿子投降曹魏冲击的刘备终于稳定住了心神,他重新坐正,朝向诸葛亮询问起来道:“诸葛先生,倘若以你如今的见识来看,这北伐倒是有什么非战不可的理由呢。”
“回玄德公,亮现在并非身处其地,只能依照天幕上所透露的只言片语来进行判断,但是即便如此,以我的拙见,此战却还是十分必要的。”
诸葛亮没有思考很久,随即就给了刘备一个肯定的答案。
刘备没有想到对方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能如此笃定,于是便询问道:“备可否深入地询问先生,这是为何?恳请先生明示。”
诸葛亮立刻起身答话道:“玄德公不必如此,亮既然答应了做刘公的谋臣,那么即便刘公不问,亮自然也要说明其中的利弊。预知北征为何是必然的,且请刘公先想想为何能在汉中自立为帝,这一切的前提是什么?”
刘备没想到对方会突然反问自己,他一下子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作为汉朝的宗室子弟,他也亲眼见证过那个天下还没有四分五裂的时代,复兴汉室,成就大业成为了镌刻进他的骨血里的夙愿。
可是诸葛先生显然不是问他这方面的答案,刘备又朝着天幕之人说过的话那方面想。
首先他能够在汉中自立,自然是因为已经用兵夺取下来了汉中。至于为什么在当时只称王不称帝,那当然是因为在曹操仍然在世的时候,刘协还是明面上的正统皇帝,他只是作为一介偏远宗亲,根本没有与之相争的可能。
对,刘备突然间眼前一亮,他突然明白了什么。
按照天幕所言,他今后能够称帝是在曹操身死之后,曹丕上位之后不满足于只当一介臣子,于是强迫刘协让位给他,再加上刘协的突然暴毙引发了天下很多人的猜测,这也成为了推动刘备称帝的推手。
想到这里,刘备微微浅笑,诸葛亮知道他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于是才继续往下说。
“玄德公以为您最终成就大业的最大依仗是什么?如果按照天下诸侯的势力,您远不如他人。那玄德公何以取得天下,成就大业呢?”
诸葛亮的本意并非是让刘备对此作出回答,于是他只是微微停顿,留给刘备一些思考的时间,便继续说了下去。
“依我之愚见,是正统性。这个所谓的正统既来自于玄德公您天然
的身份,又是汉室宗亲的身份,同时也来自于您仁德重义的名望。而此两点才是必须北伐的原因。而这一条也是后期一定要坚持抗曹,但是却可以暂时借力于东吴的原因之一。”
谈到此处,诸葛亮神采奕奕,正襟危坐道:“玄德公得以立国并且将国号称之为‘汉’,想要这名正言顺,其中的原因还是由刘协禅位并且暴毙离世,最起码来说这是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面向的却不只有刘公,还有曹魏。曹魏通过禅让也获得来一定的正统性,起码证明了其有逐鹿天下的野心。而按照天幕所言,玄德公不但借此时机被推举上位,还追封了刘协。”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您与曹魏同时入局,然后这两个政权却又彻底形成了天然的对立。也就是说在玄德公的角度上,曹魏就是篡夺汉室的逆贼,必诛之。所以北伐的必要正是稳固人心,同时宣告正统。而孙家的东吴却没有入局,自然可以为援。”
解释了北伐的必要之处,诸葛亮继续解释为什么要在这个看似不算太好的时间进行北伐。
“这场北伐或许在一些人的眼中过分仓促,不合时宜。但是若是要亮说,这场北伐就算不说是必要的却也是有意义的,首先幼主继位之后根基不稳,可以说是主少国疑,南中地区的叛乱也是印证了这样一点,虽然得以平叛,但是在各方势力是纠缠之下又难以保证不会再生事端。”
“而此时北伐重要的原因也是在此,对外的征战总好过内斗自耗。”
与此同时,贞观三年。
李世民正考察着年仅十岁的小太子李承乾学习的经义。
小太子苦着一张脸,怯生生地一一应当。他的阿耶在这是是最凶了的,还好今日他勉勉强强也算应答上来了,不会有什么大事了。
李世民怎能不知道儿子这点小心思。若说他爱不爱这个嫡长子,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是他与观音婢的第一子,又在他刚刚登基之时就立刻册封了太子。
可是也正因为如此,他不得不对这个孩子严加管教,并且报以更多的期待,因为他的大唐未来的天子。
“嗯,承乾说的不错,只是既然是跟着师傅学习起了这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