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之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宪法”火车站,露天停车场。
快要到中午了,进出火车站的旅客并不多。
这也正常,“宪法”火车站其实是城际列车站,主要运营发往附近中小城市的直达快速列车。来这里的旅客大部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工作,只是住在附近的卫星城市,在每天早晚往返。如果住在较远的城市,或者是工作太过繁忙,通常在周末往返,毕竟乘坐城际列车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此外,“宪法”火车站还是阿根廷第一座高速列车车站。阿根廷、乃至南美洲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布罗高铁”的始发站就是“宪法”火车站。这条连接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及阿根廷第二大城市罗萨里奥的高速铁路,在经过十多年的修建,于去年正式投入使用,随后就成了新的“国家名片”。
虽然这条铁路的总长度不到三百公里,设计的最快运营速度仅每小时二百八十公里,在过去两年的实际运行速度只达到了每小时二百二十公里。要是在中国,这也就勉强达到了动车的标准,根本算不上“高速铁路”。但是在南美,甚至是整个拉美地区,这条铁路绝对是破天荒一般的存在。
其实,也就是这条高速铁路,让布宜诺斯艾利斯与罗萨里奥获得更高的知名度,更加的广为人知。
这条铁路能按计划建成,正常的投入使用,本身就很不简单。
早在上个世纪九零年代,阿根廷当局就决定修建一条通往内陆城市的铁路。只不过,在当时规划的是一条货运铁路,主要目的是降低对内河航运的需求,避免或降低季节性枯水期对航运产生的影响。只可惜,规划工作还没有完成,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虽然阿根廷跟东南亚隔着半个地球,但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尤其是通过贸易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冲击,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开。也正是如此,在财政拮据的情况下,修建“布罗铁路”的事情只能束之高阁。
几年之后,随着经济发展稳步的好转,阿根廷当局再次提出修建铁路,但是没获得议会支持,主要是铁路的建设周期太漫长,而且货运铁路的功能相当有限。按照议会提交的调查报告,就算修建了货运铁路,也无法完全取代内河航运,而且跟内河航运竞争,必然会降低运营利润。
这里,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在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阿根廷的实业遭受了重创,即便是过去较为发达的采矿业与畜牧业,也没有能够完全恢复过来。按照当时的情况,哪怕是全球经济一直向好,至少需要二十年,阿根廷的实业才能够恢复过来。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内陆与沿海港口之间的运输压力大幅度缓解。比如说,到2009年,阿根廷境内货运总量才恢复到1998年的水准,而且随后
爆发的金融危机,再次对阿根廷的经济产生冲击。等到下一次恢复过来,又是十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货运需求大为降低,为什么还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去修建货运铁路?
在经过几年的讨价还价之后,政府与议会才各让了一步。最终变成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圣菲,途径罗萨里奥的高速公路。事实上,这条高速公路也是在几年前才全线通车,实际的运行情况很不理想。在阿根廷有私家车辆的家庭并不多,愿意驾车出游的就更少了。至于货运方面的贡献,因为难以跟航运竞争,所以基本上可以忽略。即便不考虑通行费用,只计算燃油、车辆折旧与人工开支,就比航运高得多。把通行费用,也就是常说的过路费算上,就更加没法比了。
关键,依然是经济。
等到阿根廷政府再次考虑修建铁路的时候,主要的目标已经不是加强货运,而是提高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内陆城市的通勤效率。在经过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之后,阿根廷的制造业彻底沦陷,不可避免的朝着“资源国”的方向转变。在短期,对民众造成的影响还不太明显,甚至起到正面的积极效果。尤其是在发现了锂矿,成为全球住主要锂资源输出国之后,阿根廷的经济发展还大有起色。毕竟来自东方的巨大需求,足以让这个只有几千万人口的国家衣食无忧。也正是如此,阿根廷国内的货运需求大幅度降低,而人员的交通往来却快速提升。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阿根廷政府提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与最大内陆城市罗萨里奥之间修建一条高速铁路,提高两地的通勤速度。为了在议会获得支持,政府把这条高速铁路并入了“城际铁路网”。事实上,罗萨里奥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相距两百多公里,远远超出城际铁路的覆盖范围。如果按照当时修建城际铁路的标准规划建造这条铁路,两地之间的通勤时间长达四个小时,对改善交通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按照高速铁路的标准,并且由日本或者德国企业承建,不管是建设费用,还是后期运营费用都高得让阿根廷无法承受,在经纪上根本没有可行性。
所幸的是,在阿根廷政府大张旗鼓的推动该项目的时候,有能力修建高铁,掌握了全部知识产权,还能提供全套技术的,不仅仅是日本与德国。事实上,等到阿根廷议会批准建造规划,中国不但是建设与运营高铁里程最长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