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郊外,理查德·豪庄园。
虽然这座庄园用“豪”命名,但是并不属于豪家族,而是王室的资产,在法理上归属威尔士亲王,也就是王储。至于采用“豪”这个名字其实是为了纪念绰号“黑杰克”,纳尔逊之前最伟大的海军将领,理查德·豪伯爵。说起来,“豪”这个名称并不罕见,在历史上皇家海军就有多艘战舰被命名为“豪”,其中不乏战列舰,而且在西南太平洋上,还有用其命名的群岛。
随着夜幕落下,庄园里面也热闹起来。
虽然按照法理,庄园的产权属于王室,而且在威尔士亲王的名下,可以看成是王储在王室的“股份”,但是使用权属于伦敦当局,也就是英国政府,而第一责任人是首相。早在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准确说是确立君主立宪制之后,王室就跟伦敦当局签署了协议,把包括豪庄园在内的,上百处固定资产以每年一英镑的价格出租给政府,租期为九十九年,而且在到期之后,除非是政府主动放弃,不然租约就自动延长九十九年。按照当时的情况,这份协议其实是王室为了自保,被迫做出的妥协,毕竟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中,是否保留王室本身就存在争议。在后来,随着王室的声誉恢复,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国王积极的领导国家进行抗争,得到了民众爱戴。在二战结束之后,伦敦当局把协议转变成为法律,也就是通过立法保证政府拥有这些固定资产的永久使用权,免掉续签租约的麻烦。因为当初代表政府出面跟王室签署协议的是首相,所以在成为法律之后,首相成为了这些固定资产的实际管理者。
在三百多年前,从王室手里接管这些庄园,每年只支付一英镑的租金,肯定是很划算的买卖,而且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很多庄园被临时改造成了军营,提供给从大西洋对岸来的盟军使用。豪庄园也被军方征用,而且充当过美国陆军远征部队的司令部。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当局还把一些较为偏远的庄园拿来出租,赚了不少的租金。
可是现在,那就未必了。
拿豪庄园来说,每年一英镑的租金完全能忽略,但是上百万英镑的管理费,还有古建筑那高昂的维护费用,以及按照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开支,就足够让伦敦当局头痛了。按照去年公布的预算,豪庄园的维护与管理费用超过了一千万英镑,比上一个年度增加了百分之四。因为有很多维护设备与耗材得进口,受英镑汇率影响,所以今后几年的开支还会快速增长,毕竟英镑持续贬值是早就定下来的基本金融战略,肯定不会为了降低维护古建筑的开支做改变。
这还只是一座庄园,类似的固定资产大.大小小有上百座,伦敦当局每年需要为此
投入数十亿英镑。
万分讽刺的是,如此巨大的投入却没带来多少回报。
其中关键问题就是,这些固定资产全都是历史文化遗产,比如说豪庄园就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属于重点保护的“文物”。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哪怕伦敦当局一直想开发这些固定资产,比如向游客开放古堡,以及把一些地处偏远,日常维护非常麻烦的古建筑承包给私营企业,由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带动所在地区旅游业,可是受法律限制,这些美好的设想全都停留在纸面上。
不过,也不是一无是处。
伦敦当局每年在豪庄园投入上千万英镑的维护费用,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要经常在此举办公益活动。
其实,这是钻了法律的漏洞。
按照相关法律,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就是常说的文物都禁止从事经营活动,而依照司法解释,“经营”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活动。换句话来说,只要不盈利,或者说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活动,比如为公益事业举办慈善晚会,就不是经营活动,也就不在限制的范围之内。
显然,对政府来说,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
要说的话,包括首相在内的政客,除了日常的工作之外,最为主要的事情,就是参加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到不是热衷于此,而是需要通过参加公益活动来曝光,准确说是提高知名度。毕竟对政客来说,知名度就是一切。要是连公众都不认识,就算爬上了高位,也肯定坐不长久。
今晚,在此举行的就是一场为社会弱势群体举办的募捐晚会。
其实,在晚会开始之前,“募捐”就已经启动。这就是,所有应邀参加晚会的宾客都要缴纳至少一千英镑的入场费,也可以说是门票。要去庄园内部获得更多露脸的机会,或者说结交大人物的机会,还需要额外缴纳一千英镑。按举办方的说明,扣除了基本开支,收的所有“入场”费用都将捐赠给慈善基金,而且是专门用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总共来了几百名宾客,而且接近三分之一购买的双重门票,只是这就有数十万英镑的收入。只不过,花钱参加晚会的宾客,就没有几个真正关心弱势群体,有很多甚至不清楚晚会的主题,更多的说不出“弱势群体”的覆盖范围。他们花一千英镑,甚至是两千英镑,其实就是因为能够跟首相见上一面。一千英镑只能在花园里面,在首相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