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孤星小说>历史军事>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五百一十二 黄先生的火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一十二 黄先生的火车(2 / 3)

先生’嘴里一个接一个。

最后话题被‘黄先生’引到了那名读书人的身上。

“北平最高的大厦有十三层,加上钟塔和水塔,接近二十丈呢。里面的茅房是水冲的,否则传统的茅房,那得多臭啊。”

“北平城里各主道都有铁轨,使用马拉火车,并且有了

“人们早上在北平城南起床,乘坐公车去北平城北工作,假日就会去北平城东游玩,还有北平城西的赛事,因为北平城西有许多大矿,矿上的人们踢球得多,赛事激烈,人们都喜欢去看。”

“在北平,最被人羡慕的是种地的。”

读书人刚说出来,人们开始了怀疑。

“这位先生真会骗人,天下还有羡慕种地的。”

“岂有此理。”

人们你一言我一眼,读书人急了。

“北平施行的是大片井制,主要以军户为主,种地的是平均每户一百亩土地的军户,一般人想要去种地还没资格呢。”

“那岂不是成为了地主?”

有人惊讶的说道。

“不是地主,他们自己种地呢。”

“一百亩地,只靠一户人家如何种得来。”

“北平以麦为主,有播种的推镰车,有收割的七脚耧车,有手摇去壳的风扇车,还有靠水利去壳的水砻等等,又有化肥和农药。”

读书人讲述着北平的农业模式,听得人们啧啧称奇。

“这么多器具价格不便宜啊。”

“一般人哪里买得起。”

人们摇头晃脑。

读书人笑道:“这就是大片井制度的好处,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又有了使用机器的需求,因此才有了农机的大发展。”

“你们想一想,如果一户人家才几亩地,十几亩地,靠着人力就能耕种,谁又舍得去买机器呢,就算想要去买也买不起。”

“北方和南方不同。”

有乡绅说道:“当年的北平行省人口才不到两百万,还是从各地移民了多年的数量。”

“所以北方有大量的空地,南方没有啊,南方人口多田亩少,如何能做到大片井制度。”

读书人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不赞成那乡绅的说法。

随着这里的交谈,人们越来越多的围了过来。

火车上就是如此,没什么变化。

一直到更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兴起,才改变了这种风俗习气。

“工业可以啊,发展工业,把更多的人口吸入到工业中,种地的人少了,就可以分到更多的田了。”

读书人的说法,并没有说服车厢里面的人们。

因为他们没有见过。

就好像说天上是没有神仙的,因为人们没有见过,他们无法理解天上为何没有神仙。

‘黄先生’插话了。

“陈先生去浙江教书?”

“是的,每个省府要办学校,北平抽掉了许多人,我被分去了浙江。”读书人笑道。

说起了教书育人,读书人来了兴致。

他一脸的崇拜。

“我们的先民啊,每代都在发展,例如声韵的发展,数学的发展,都是有脉络可循的。”

“最初的先民,他们不知道世间无数的‘草’有什么作用,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哪些产量高价值高,哪些产量低价值低。”

“所以夏商周的先民们,他们尝百草,到了秦汉三国,分出了百谷,然后隋唐的先民们定出了五谷,到了宋朝的先民,奠定了南稻北麦杂粮轮作的农业根基。”

“犹如天文,每代的天文都在发展,并且越来越精确,从年差一月到年差十日,到我大明,已经是年差一个日。”

“我们大明的年历不准了?”人们不可置信的说道。

“技术报上已经说了,我们大明的年历年差一日。”读书人笑道:“不过既然发现了错误,很快就有更准确的年历了。”

如果朱高炽在这里,他就知道万历时期的新历提前两百年问世了,误差减少为年差一个时辰。

这个历法,丝毫不差的出现在十六世纪末,西方新制定的西历中。

有人解释是传教士在大明发明出来的。

那么换个角度想,西方本土的历法能力,不如区区几名传教士,需要他们万里之遥来到大明,然后发明出新历法。

历法的准确,能代表数学,天文学,航海学,运用技术等等综合文明水平的高度。

中国的历法变化,每个时期的改进,都有大量的文字记载,包括天文观测记录的详细数据。

正因为有大量的文字记载,经历过了时间长河的洗刷,仍然有部分记载保存到后世。

而西方一直使用的上千年前的历法。

例如利玛窦离开欧洲时,欧洲的天文学处于“两无”阶段:一无天文台,二无天文观测数据。

来到了大明,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厉害的天文学家。

而西方同时期新历法的出现,一下子就有了巨大的突破,没有任何的详细记录,简而言之就是没有过程,只有结果。

这就是话语权的重要性。

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

例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