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锦从小为二姐伤心,也见到了男人的薄凉,有了终身不嫁人的念头。
这才是大致的原因。
朱棣造反成功的那年,那时候的徐妙锦已经二十三岁,早就该嫁人,总不能徐家知道历史,晓得未来的皇帝是朱棣,所以才把自家三小姐留在府里一直未嫁人吧。
何况许皇后死的时候,徐妙锦已经快三十岁。
徐家对于自家的姐妹,徐家两兄弟还是很重感情的,才有了徐妙锦不愿意嫁人,却没有人强迫她的原因,徐家的家风,在那个时代的确不错。
郭氏带着两儿一女。
徐妙锦看到可爱的侄孙女,热情的上前牵手,郭氏脸上满是笑意,两位小姐小时候倒也在北平和应天府先后见过面,不算是陌生人。
郭氏还未嫁给朱高炽,当小姐的时候,还与徐妙锦同行返回京城。
犹如隔世。
看着出类拔萃的徐妙锦,郭氏忍不住有些羡慕,青春的气息,仿佛并未在儿时闺蜜身上消失,反倒越发的亭亭玉立起来。
徐妙锦牵着朱圆通,就像少女牵着女童。
郭氏眼底里有些戒备。
幸好。
谁都有可能,唯独她不可能,郭氏忍不住的庆幸。
最近宫外有人说,太子陛下应该纳妃,郭氏嘴上虽然不阻,内心却忍不住的提起,看谁都觉得需要警惕,幸好夫君没有这样的念头。
夫君只能是她的,谁也别想抢走。
“小姨奶奶。”
朱瞻基好奇的问道:“小姨奶奶为什么还不嫁人呀。”
郭彩莲脸上露出笑容,关切的看着徐妙锦。
徐妙锦没想到朱瞻基会问她,看到小人儿天真的样貌,不知道如何回答,求助的看向了姐姐。
徐氏叹了口气。
“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问。”
朱瞻基听到祖奶奶的责备,委屈的看向母亲,郭氏心疼的抱住他。
徐妙锦见状,也觉得无趣。
小孩子童言无忌,能懂什么呢。
皇宫里实在不是好地方。
徐妙锦与世无争,却并不是什么都不懂,呆了一会儿,和姐姐说了一通话,就提出了告辞,不顾众人的挽留,径直的离开了皇城。
马车中。
徐妙锦低着头,谁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细眉微蹙。
白皙的脸蛋上,浮出了一丝忧愁。
“唉。”
良久。
车厢里一声轻叹。
马车离开了皇城,文华殿的阁楼,朱高炽看到了一辆马车,不知道是哪家的。
兵部又带来了撒马尔罕的消息。
皇帝陛下亲自坐镇撒马尔罕,帖木儿的大军,已经抵达了布哈拉,与大明的决战,应该已经发生了,战事的结果,他们还无从知晓。
殿内。
大臣们忍不住的担心。
“按道理,我方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了上方,又以逸待劳,就算不能全胜,至少也能打退帖木儿,形成僵局,时间越久对我们越有利。”
齐泰分析道。
“这还是最保守的猜测,实际上臣肯定,陛下已经击败了帖木儿,就等着捷报的抵达。”
众人分析着他们已经不能决定的事情。
就算如此,官员们还是讨论此事。
朱高炽却看着手里的报纸。
国泰民安。
一切对外以稳为主,全力以赴支援中亚地区。
所以这年余来,朱高炽并没有进行改革,围绕着以前的秩序,大明总体上保持平和的向上发展,大臣们的争议,朱高炽并没有参与。
不是不关心,而是只能等待。
报纸上不满对外国学者的厚待,朱高炽也不意外。
大明的人口这么多,每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看法的人,只有一个看法,才是奇怪的事情。
大明报纸上的批判还算是好的。
后世西方一些学者甚至喊出,一切文明的源头都在中国。
例如他们说那些近代早期问世的“古代”希腊与埃及的各种科学,都是寄生于包括《周髀算经》在内的诸多中国文献的,好比达·芬奇的科技成就“寄生于”《农书》。
同样。
“古希腊”哲学直接来自于“古埃及”逻各斯与赫尔墨斯智慧,间接源于中国。
清代思想家戴震在和耶稣会士交流的过程中有了很清晰的证据,即西方的相关方法都是源于《周髀算经》,发现耶稣会士在操纵中国天学,他们谎称西方“古已有之”,在华耶稣会士是西方造史运动的“吸吮管”。
戴震还说,勾股定理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两者一模一样。
例如科技。
罗尔斯说:“十六到十七世纪的赴华耶稣会士,导致中国的科学成就倾注欧洲。”
1751年,伦敦皇家科学院授予法国耶稣会土宋君荣(antoegaubil)荣誉会员,表彰他所提供的有关中国科学的信息。
东方学家格拉迪施(augtgdisch)证明:“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不是源自埃及,而是撷取于中国。”并还说:“毕达哥拉斯从中国获得了轮回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