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孤星小说>其他类型>巅峰对决千古玩帝之终极较量> 第35章 献良策获徽宗盛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章 献良策获徽宗盛赞(1 / 2)

杨光华在太学院读书时,就十分关心国家和朝廷大事。他不但通过阅读官方邸报和民间小报,了解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文化教育、社会百态、民风民俗等,也喜欢通过阅读历史文献、研究重大历史事件对当代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且也喜欢与同学、老师们,通过口头或者文章进行讨论甚至争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前段日子,先在御书房、后在中书省的学习研究和思考,大大地充实了他的思想库,全面提升了他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思想有了质的飞跃,脑子里有许多新的认识新的看法,汇成了将要喷发的岩浆,有种堵都堵不住的感觉,想说出来、写出来,发表出来。皇上此时找到他,可谓恰逢其时,真是太好、太巧、太妙了!

这样想着,就回答道:“皇上,您提出的这个课题,是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重大的战略问题,确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我可能说不好,但是我确实研究过,也深入地思考过,既然皇上如此高看我,我就不揣冒昧,向您汇报一下我的观点。若有不当之处,请皇上莫怪罪小臣”。

徽宗指了指梁师成搬过来的椅子说,“坐下,坐下说。我就知道你肚子里有货,并且应该都是新鲜货、特色货。你尽管敞开来谈,研究学术、分析问题,就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行,岂有怪罪之说!说吧,把你肚里的货都倒出来,献给朝廷,献给大宋吧。”

除了在新科状元贺喜宴会上那次,杨光华已经很久没有激动过了。此刻,他被徽宗的真诚坦率和鼓舞激励,调动起了情绪,也激出了火气,顿感心潮澎湃起来,于是就跟演说家站在舞台上那样,用手推开椅子,站在徽宗面前,双手作着动作,慷慨陈词起来:“皇上,自从您安排我在御书房读书学习,我就一直在研究和思考国家当前的形势和发展态势,也深入地思考、并且形成了一点重振大宋雄风、提升整体国力的措施和方略”。

“对于当前形势,皇上您了解的多,我只说一点:神宗帝主导的全面改革成果,若能巩固并且优化,完全可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可惜一些股肱大臣搞什么朋党之争,把改革成果折腾掉了,以致于搞得国力大降。”。

“党争不断,导致了从朝廷到基层,各级官员选边站队、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等现象严重,心思大多用在了这上面,却无暇顾及政权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民生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影响到国家的政权根基,就会危及江山社稷的稳固。现在到了必须重整山河、重振大宋雄风的时候了”。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根本的办法就是,朝廷制定消除党派观念、禁止拉帮结派的政策和制度,教育鼓励,并用制度规范,使全国官员和百姓,树立皇上独尊、全国上下以皇上为唯一核心的思想观念,任何部门、任何大臣,都不得占山为王或各自为战,更不能搞山头、立党派;同时,对喜欢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者,不管爵位多高、官职多大、位置多重,也不管根基多深、功绩多大,一律依规依法严查严处,绝不姑息。而对于忠诚于皇帝、公正无私、秉公办事者,要奖励、提拔、重用。同时要鼓励各级官员上书言事。提倡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吸取各方面中肯的、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丰富朝廷的智库,拓宽朝廷的决策思路”。

“好”!杨光华还没有说完呢,徽宗就击掌叫好,喊了一声,似乎感觉到有点失态,两腮微微潮红,忙用手抹了一把脸,略显尴尬地说道:“接着说,接着说,一定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杨光华被徽宗的叫好声打断,脑子瞬间有点短路。等徽宗说完了,才清了清嗓子,接着说:“现在朝中有种怪现象:君臣倒置,臣重于君,有的股肱大臣凭借多年经营的势力和影响,不断扩张,形成了自己的山头和圈子,也就是党派。他们狐假虎威,借助皇上赋予的权利,和他们的势力,大搞唯我独尊,疯狂打击不同政见者,排斥异己,把官场搞得乌烟瘴气。即使皇上要推行的政策和决断,只要不合他们的心意,他们照样可以推三阻四,阳奉阴违,甚至不予执行。如此发展下去,皇上的权威性会日渐消弱。而这些人却能够挟天子令诸侯,成为统治朝野的强大势力。这种现象在历朝历代都有先例,并不罕见;而我朝,特别是像皇上您这样年少登基时期,这种现象尤其突出”。

“所以必须提高皇上的权威性,强化朝廷的统治地位。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改变这种危及皇权、危及江山社稷的情况。那么改变的路径在哪里呢?我想皇上只要真心想改,可以专门发一封诏书,令天下各级官员、仁人志士都了解皇上的意图,必然会有响应者和发声者。并且只要皇上的立场鲜明、态度坚决,那么响应者和发声者会越来越多,并且会逐渐形成一种风潮和力量。到那时候皇上就可以因势利导,借力打力,整肃官场,清除害群之马”。

说到这里,杨光华停了下来。徽宗两眼盯着他,因听得入神,竟呆楞了半天,才问道:“还有吗”?

光华说:“皇上,我的说法只是我的一种观点,您不一定采纳,也许我的说法过激,可是我说的这种情况,您应该是了解的,这决不是捕风捉影,也不是危言耸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