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这一变故,很快就通过邸报送往全国各地,嘉佑帝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此事宣扬到全国上下。
距离京城千里之遥的天沙城,也很快收到了这一消息。
倒不是因为天沙城叛变了,朝廷还继续送邸报,而是因为朝廷的邸报送到了离天沙城不远的岭台,地方官按照上头的意思,张贴了告示。
这样大的事,自然是有探子会禀报到天沙城来的。
刘瑾为此急匆匆地跑来找李洵。
哪怕郡王先前就说过,不要低估了嘉佑帝的无耻,可看到这样的消息,他还是难以克制心中的慌乱。
“郡王!陛下以通敌叛国的罪名,将陈太师全家满门抄斩,如今岭台许多人都在称赞陛下英明!这该如何是好……”
如此一来,似乎他们先前因为皇帝下旨放走北戎大军而反叛,都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了一样。
而且,万一秦川平原的那些百姓们,也被哄骗了去怎么办。
李洵近日一直在天沙城,经常是军营与临时府衙两地奔走。
在军营主要是亲自把关天沙守军们的操练。
如今鼎德天沙归顺,北戎也再无威胁,镇北军的主要防备对象,就由北戎变成了朝廷,因此兵力自然是要集中在更靠东边的天沙城。
除此之外,李洵也将天沙城南北的大片郡县全部划入了天沙范围内,把整个天沙城,由边塞重镇升级成了一个下郡。
百姓们分到的土地便是来源于此,目前主要是向南边分配。
因为北边是草原,属于荒地,现开荒赶不上夏季的耕种。
从肃城带来的文官们,在如何分配田地方面,已经是熟门熟路,很快便将选出临时的里正,带领百姓们安置到了对应的村落里。
动作快些的地区,已经开始耕地了。
李洵时常到府衙看看,便是为了监督分田地之事公正有序地进行。
听到刘瑾汇报的消息,他连眉头都没皱一下,笑着道:
“怕什么,难道只有朝廷的人长了嘴?他们会宣传,我们难道就不会了?”
刘瑾有些懵,还没太想明白郡王的意思,紧接着便听他吩咐道:
“已经是时候带百姓们回乡了。刘瑾,此次便由你领军,宣传营指挥使程虎,机械营副指挥廖光宗与你同去。”
刘瑾精神一振,也顾不得去想先前没明白的意思,连忙应诺。
李洵又继续嘱咐道:
“此次南下,是扬我军威拉拢民心的好时机,军纪方面一定要把控好。除了本王的一千护卫营,其余的人你自己选,定要约束士兵们好生配合程虎那边的安排。”
刘瑾见他神色郑重,心中也明白此事的重要性,将军纪二字深深记在了心中。
待李洵又交待了他一些其他细节,这才踌躇满志地出了大帐,前去营中点兵。
郡王将如此重要的事交给他,是对他忠心与能力的极大信任,他绝不能让郡王失望。
与父亲交待了一番,第二天,刘瑾便带着自己精挑细选的天沙城守军,与机械营的士兵们一道,通过兰阿山的山道,赶赴鼎德城。
赶路两天多,他带着军队回到了鼎德。
此时的鼎德城里,也正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忙碌景象。
不同于往日里,百姓们总是担心北戎大军破城而入,脸上总是写满了对未来的担忧与惶恐,如今哪怕即将迁到郊外去,所有人眼中却都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的。
而军中也早就在为他们即将到来的远行做准备,到处都是一车又一车用油布遮好的粮草,炊事兵临时扩员,加班加点地制作着路上便于携带的馕饼等物。
一问才知道,郡王早在好些天前就已经传令过来,让鼎德这边开始做粮草准备。
先从鼎德大营的库存里调集,之后会将天沙城,肃城等地的粮草调过来做补充。
除此之外,五万多秦川平原的百姓们,也已经从天沙城陆续迁徙到了鼎德城的军营外,每日由军中提供救济。
这事郡王先前已经交代过,此次送这些百姓回乡,是从鼎德出发一路回到他们的家乡。
相比从天沙城南下,这条路线途径的都是平原,路途更加平坦,便于运送粮草,且沿途能影响到的范围也更大。
更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如今这些百姓竟然已经知晓了嘉佑帝处置陈太师一家的消息。
是郡王主动公布的。
可百姓们对此却完全不以为然。
他们很多人提起此事都俨然成了推理大师:
“这皇帝老儿是把咱们当傻子骗呢,没有他的允许,陈太师能签下这样的国书条款还加盖玉玺?”
“对啊,我可是听那些祖上当大官的人说了,国书圣旨一般是由皇帝下令,翰林才能编写的,在翰林内部也要经过重重复核,还要由皇帝本人加盖玉玺,上报尚书台存档。经过这么多人的手,怎么可能没人发现猫腻?”
“就算说是陈太师盗用玉玺,那也不合理啊。他都混到当太师了,还冒着杀头的风险去帮北戎蛮子,图啥啊?难道北戎蛮子还能给他个皇帝当?”
“北戎蛮子都被慎郡王打得只剩残兵败将了,自己都泥菩萨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