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孤星小说>历史军事>绝境求生崇祯帝> 第404章 为了火力丧心病狂的宋应星搞出来了一款奇葩火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4章 为了火力丧心病狂的宋应星搞出来了一款奇葩火炮!(1 / 2)

说欧洲人搞的两侧船仓炮是丧心病狂,没想到朱朱由检最近去天津船厂视察的时候,见到了一款更丧心病狂的火炮。

船厂造船速度虽然有了质的提高,可还是不太令朱由检满意。靠天才想法租借来的那些船,证明了一件事、借来的猫不抓老鼠。几十万两的租借费,差不多是打了水漂。

打铁还得自身硬,船厂这边的建设必须要进一步重视。怎么着也得让船厂的福船产能达到一百艘才行。现在船厂还是在吃大明造船工业的老底子, 都吃的这么费劲。朱由检还想着在老底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技术,造出更合用和体量更大的船哪。

目前只有一家船厂,也不符合大力发展海军和海运的需求。视察天津船厂的时候,朱由检想着与船厂的工作人员沟通一下,看能不能抽出些技术骨干, 在登州再建一个船厂。未来三五年、朝廷掌控的大型船厂起码得有三家左右。

刚到船厂,视察工作还没正式展开哪,朱由检就被同样在船厂的宋应星给拉到一艘实验船上。说是有一种新式火炮刚装到船上准备测试性能,让皇帝去把把关看能不能用。

到了船上一看,朱由检同学的眼睛就被闪瞎了。这哪里是火炮,这不是火箭弹发射器吗?六门炮管呈六棱状聚在一起,越看越像火箭弹发射架。当然、如果是并排放的话,哪就更像了。

“陛下、老臣受左轮枪的启发,琢磨出了这样一门炮,这门炮能射六发炮弹,开火的话威力非同凡响。正好能弥补咱们明船与欧船相比火炮数量太少的缺点。”

“先生、这门炮测试过吗?能稳定用吗?”朱由检觉得这种设计有些太异想天开了。现有的技术没法弄出能稳定射击轨道的火箭弹,因为没法造陀螺仪。勉强生产火箭弹的话,只能像后世玩的那种钻天猴了,发射出去就是满地乱飞。因此发射的方式只能是火炮式的发射方法,哪产生的共振和后座力不将这几根炮管给震散架才怪。

“测试过了,只要用原来的黑火药来当发射药, 炮管就没什么问题。”

“黑火药当发射药?哪射程怕是没多少吧?朕看炮管的样子,应该是用的迫击炮的炮管。”

“射程在一百五十方步左右。”

一百五十方步, 也就是不到三百米的距离。弄这么个玩意的意义在哪儿?朱由检有点不理解宋应星的设计思路。“船上不是在船仓里装了迫击炮了吗?火力应该差不多够用了,为何非要再设计这样一种型号的炮哪?”为了照顾宋应星的面子,朱由检拐了弯的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不解。

“因为船隔用了铁梁, 船仓中确实可以装一些迫击炮,然而装的炮量少是一个方面,更麻烦的是还是不能装太重的炮。另外、前线的士卒反应,给船仓里加了炮后,对船的影响比较大,发射不了几发炮弹后,船隔的缝隙会出来,影响船的安全性和使用性。”出现宋应星所说的这种问题,其实是力学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的。福船的承重在隔板和隔板的横梁上,哪怕是用了铁梁、承重点还是没变。即使两个隔板横梁上拉个铁梁,但也不是主承力点,铁梁只是虚扶,力不是一个整体,所以受了力后会将船本身的力学结构给影响了。

“这种多管炮,射程只有一百五十方步,是不是有点不够用啊?”船仓炮不好用,但好歹能打个五百到一千米,弄这种有点像后世过年的时候放的墩子炮一样的东西, 火力是上来了,可射程有点低的离谱啊, 恐怕更不好用。

“老臣与海军做了沟通。在大海中做战,火炮的命中率低的惊人,哪怕是红毛船那种密度的火炮布局,多数情况下也很难命中距离远些的海船,也避免不了接舷战。因此、火炮射击距离近并没有问题,反倒是能在近距离的时候,发挥出更好的火力覆盖作用,从而极大的避免接舷战。有了现在的这种火炮,我们的船就能有主炮、船仓炮、以及多管甲板炮三种火力配置,基本上能让敌船近不了身,能用炮解决所有的战斗。”

听了宋应星详细的称述,朱由检的脑袋才转过弯来。自己原来是犯了主观错误,对目前时代的海战缺乏基本的了解。

他想当然的以为,目前的海战炮是发挥主要作用的。实际上、炮现在还真是靠不住。以目前火炮的那点可怜的命中率,想在大海上打中敌船,哪怕是最厉害的炮兵也主要靠命。正是因为在靠命,欧洲人才拼命在船上加火炮,以求被命运砸中的概率大一些。炮在海船上的作用,主要是震慑,毕竟还是有概率被命运砸中的。

但是遇到拼了命不管不顾的敌船,还是有很大的概率被抵进的。大明与荷兰人的两次大海战,荷兰人就是吃了这种亏,被拼了命的明军小海船近了身,从而打了败仗。所以海战真正靠谱的还是近距离接舷战!而老宋头的设计的这款奇葩火炮,就是为近距离海战准备的。这玩意虽然射程近,命中率更低,可人家火力多、打的还是开花弹,在一百五十步距离内,几乎是能形成一个炮盾。近身,就能被击沉、可靠性非常高,这样的设计思路简直是开了挂一样,天才的不得了。

“先生、这样的炮能在船上装几门?”

“老臣认为可以装八九门。在船头主炮的两侧装两门,在船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