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九年,三月七日。
汉中府、兴安城。
作为汉中府东部的第一大城,兴安城多年以来一直都是热闹非凡。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兴安城内各条大街巷均看不到店铺开张。
兴安城内气氛压抑,来往行人寥寥,车马零丁,就是街坊之中偶尔见到的行人也多以女子居多。
这一切的缘由,皆是因为闯军的前锋如今已至城外。
城内的青壮男丁全都被征集了起来,前去四方城墙协助守城,充实城防。
城内仅仅只留下了少数的衙役,他们带领着些许的民兵在城内维持秩序。
城外闯军先锋步骑交加,足有万人之数。
大队身穿着灰甲的闯军马队,自兴安城外的原野之上呼啸着席卷而来,远远的传来一声声猖狂的大笑。
人上一万,无边无沿;人上十万,彻地连天。
举目望去,只觉得漫山遍野尽是敌军,黑压压奔来了不知多少的骑兵。
闯军步队散布而行,在其后曳枝场尘,作疑兵之状,让人看不清其后情况。
城墙之上,陈望站在垛口的位置,双眉紧蹙,冷眼注视着城外的漫卷而来的闯军。
饶是经历了无数场的大战,甚至多次亲身领兵上阵。
但陈望看到那一面面绣着“闯”字的大旗仍然是忍不住心跳加快。
明末一众农民军之中,后世之中被大部分人所熟知的人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
但是实际上真正应该被记住的人应该是高迎祥。
明末流寇之中,唯一能够被称得上的领袖,称得上豪雄的人,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王嘉胤。
王嘉胤起义后,响应者蜂拥而至,而后更是连败围剿官兵。
当时整个陕西的义军都遵从王嘉胤的号召一起共同行动。
在王嘉胤的领导之下,烽火燃遍了整个陕西,并蔓延到晋、宁、甘三省。
另外一个人,则是高迎祥。
在高迎祥死后,原本已经快要合成一股的农民军,并且在不久之后走向了分崩离析。
高迎祥当时在一众农民军之中的威望极高。
在他死后,有很多人都心生绝望,乞抚投降者的七十二营营首不计其数。
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虽然在史书上留下了的篇幅远比高迎祥更长。
但是他们两个人却是远远不及高迎祥。
在王嘉胤和王自用死后,是高迎祥站了出来,稳住了即将分崩离析的三十六营。
也是在高迎祥的领导之下,民变队伍才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壮大。
但是当高迎祥死后,无论是张献忠,还是马守应、李自成,都没有能够挑起七十二营的大梁。
自此之后,明末的农民军变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彼此之间互相不服,虽然大部分的时间还是联合在一起,但是却都是貌合神离。
李自成并非明主,面对不愿意臣服他的人,他的心中想的并非是如何去使其归顺,而是选择用最为简单的办法去处理——杀!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在信阳落败,投奔李自成。
李自成想要张献忠从此以后成为自己的部曲,张献忠不从,李自成便准备直接将其斩杀。
不过后面又在罗汝才的劝说之下产生了犹豫,当断之时不断。
最后张献忠趁夜逃走,就此产生了恩怨。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为了统一领导权,更是直接斩杀罗汝才和贺一龙,吞并其麾下的部众。
正是因为这样简单的粗暴的处理方式,也为李自成之后的败亡埋下了祸根。
陈望面色凝重,虽然城中有他麾下的六千多名军兵,但是这并不能给他带来多少的安全感。
城外闯军阵中烟尘滚滚,声响动天,号鼓之声几乎一刻未停。
城墙之上一众军民皆是心中惊惧,恐慌不已,有胆小者甚至是已经是双腿抖如筛糠。
闯军斥候骑兵呼啸着掠过城墙,他们仰仗着麾下的战马奔驰迅速,在兴安城外不断的游走着。
时不时突然纵马突进,然后向着城墙之上射来一箭。
虽然射来的箭失根本没有造成什么杀伤,但还是使得城墙之上守城的民壮慌乱不已。
闯军的骑兵浩浩荡荡呼啸而去,他们并没有攻城。
摆出巨大的声势,他们于城东十三里外的一处高地之上扎下了军营。
过了两日的时间,到了三月十日的午时。
高迎祥的主力大军出现在了兴安城的城外。
官道之上队列蜿蜒,军马密集,绵延无际。
如果从高空看下去,兴安城外的官道之上尽皆布满了裹着灰色头巾的军兵。
不同于普通的乱哄哄的流寇,这些军兵在行进之中出奇的沉默。
一众军兵列阵而行,一杆杆被其抗在肩上的长枪。
无数长枪汇聚在一起宛如钢铁铸就的森林,枪尖斜指,在阳光之下泛出点点寒芒,摄人心魄。
大军浩浩荡荡,宛如奔腾怒号的黄河之水一般,凶勐暴戾。
肩扛着长枪的闯军步队滚滚向前,很快便在兴安城外的原野之上汇聚成了一片片绵绵无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