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扎营陈望见过曹文诏的布置,耳濡目染之下也是有些心得。
《纪效新书》、《练兵实记》之中也对其有所描写,在成为把总之后,陈望也并没有手忙脚乱。
在之后有唐世平的协助,无论是统筹一司,还是统领一部都没有出问题。
从淳化移两营一路至宁州,再从宁州移营至泾州,数百里安全的行军历程,陈望也慢慢的熟悉了行军扎营的一切。
将理论和实际慢慢的结合再在了一起,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这一路来,基本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陈望在安排。
陈望并没有将其下放给唐世平,也没有下放给陈功,或是赵怀良等人。
作为营将,他必须要先学会一切,适用战场之上的节奏。
唐世平、陈功等人当然也要学习,他们要学习如何当一个称职的千总。
这其中胡知礼的任务是最为沉重的。
新兵营大部分事情都需要他帮忙处理。
陈望原本是安排胡知礼和胡知义两人作为新军营千总,各统领一部,自己直辖一部。
但是胡知义现在还在辽东,算算时日,就算是快马加鞭也只是刚刚抵达山海关。
陈望领着军队一路行军追击,他也明白了洪承畴让他一人独自领兵追击李过的其中的意思。
关中的大战,多他麾下这一千多的兵力不多,少他这一千多人不少。
让他追击李过的意思很简单,正是因为他的经验太少。
虽说湫头镇殿后战打的漂亮,淳化之战是大胜,从战果上来看可谓是史诗大捷。
但是这些都是奇计。
两军交锋,其实更多的,还是堂堂正正之阵。
开大阵,对大敌,两军对垒,步兵的阵列如墙一般相互绞杀而来。
两翼骑兵缠斗搏杀,炮兵占据高地轰然发炮。
前阵之间铳枪齐鸣,硝烟弥漫,又被弓弩所射穿。
行军作战,却是不能指望时时有奇计,刻刻有机会。
历来兵者,凡在史书之上留下偌大的声名者,又有哪一位是单单依靠着奇计的?
行军打仗之类的事情,尤其是后勤的事务,陈望几乎没有多少的熟悉的。
这次独领一营,因为唐世平有些后勤方面的经验作为协助。
还有那个西安前卫的罗桂忠传授的一些经验,所以并没有出什么差错。
和罗桂忠还算短暂的相处之中,陈望也改变了对于卫所军中的一些看法。
这些卫所军的军官,他们的官职基本都是世袭,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绵延下去。
边军的卫所军官因为边患的问题,卫军军官阵亡不在少数,因此还有底层升任上去的军将。
但是在内地的卫所,却是基本没有任何的变化。
内地的卫所的那些军户过的几乎就是奴隶的生活,他们早已经是沦为军官的佃户,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演变,并非只是人的问题,更多的是卫所制度本身的问题。
罗桂忠虽然没有怎么上过战场,但是他的家学确实渊博。
陈望借阅了一部分罗桂忠手中的一部分兵书,其中有一部分对于行军作战,安营扎寨写的极为详尽的地方。
不同于那些文人异想天开,凭空想象所著的什么兵书写的那样晦涩难懂。
罗桂忠家祖所写的兵书,基本就是用最简单的大白话描述。
在行军作战、扎营安寨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况,并且将如何应对的办法都写的清清楚楚。
罗桂忠只是指挥佥事,真领兵出征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他,理应是卫指挥使或是指挥同知领兵。
罗桂忠是袭他父亲的官职,初登高位,毫无根基,最终被推着领兵来到了淳化。
一路过来,磕磕碰碰,要不是靠着祖辈的兵书,加上几名千户还算是有些本事。
只怕是根本到不了淳化,队伍就已经是哗变逃亡了大半。
陈望没有太过于轻视罗桂忠,卫所军官和营兵完全是两個体系。
很多事情卫所军官做的,但是营兵却是做不得。
淳化的军功陈望也给罗桂忠分润了一点,也算是结了个善缘。
只要是卫所都养有军匠,有自行制作火器的能力,大的卫所甚至有专门的军械局。
陈望心中清明的很,西安府和汉中府相邻,以后只要站稳了脚跟,或许可以通过罗桂忠弄来很多的东西……
不过现阶段,更多的注意力还是应当放在李过的身上。
站在官道的旁侧,陈望注视着泾州知州送来的舆图,这幅舆图一看便是已经有些年头了。
但是这并不要紧,毕竟十几年之间地势可不会有什么大范围的更替,地名地标也不会有什么缺失。
出了华亭之后,有两条官道,一条是往西南通往巩昌府,另外一条是往东南,直通凤翔府。
不用想,李过绝对会优先选往东南直通凤翔府的道路。
毕竟现在高迎祥、张献忠等一众主力都在凤翔府的东面,越是靠近他们,自然越是安全。
陈望现在感觉压力巨大,现在没有人能够给他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