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孤星小说>历史军事>寒门崛起> 第二百七十九章 秉公走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七十九章 秉公走心(1 / 2)

在朱平安他们考第二场的时候,考官们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其实在第一场考试结束后,第二天的下午五六点钟,第一批一百份弥封好的会试朱卷已经送到了考官们的手上,然后紧接着又送来了五千余份会试朱卷。朱卷弥封上,还有不同的“南”“北”“中”字样。

这就是大明朝首创的区域分榜会试制度,随着洪武三十年“南北榜”糊涂案的落幕,明王朝“南北分榜”的考试制度也就此确立下来,在其后的时日里,它不断被修正,到明朝中期,终变成了“南榜”“北榜”“中榜”(安徽以及西南诸省)的划分方式。录取比例也固定在南榜55%、北榜百分之35%、中榜10%。

朱平安他们在考着第二场的时候,考官们已经开始着手阅卷了。

考官们阅卷的地方在顺天贡院的“至公堂”,至公堂在明远楼的后面,东西两侧为外帘,供管理人员居住。至公堂后为内帘,供考官居住。考官们阅卷就是在这里。

在至公堂的正门外有一副对联,意在说明考生不容易,强调考官的“空群之识”和取士的大公无私,以为必如此才能为国家选拔到真才,才能使考生心服口服。

“三载辛勤来此地,人怀必售之心,非秉至公,则举者喜矣,错者不能无怨,怨蓄谤兴;”

“一生期许坐斯堂,务擅空群之识,惟持极慎,则得者快矣,失者亦可无惭,惭消誉起”。

在至公堂内,待第一场的朱卷达到之后,正主考官徐阶与副主考官鄢懋卿领着八位同考官,来到至公堂内帘大堂孔子画像下,由两位主考官上前烧了三炷香,然后在高孔圣人像下行三跪九叩大礼。

徐阶在最前。紧随其后的是鄢懋卿,其他几位同考官依位份高低排班随礼。

“为国家社稷秉公取士,不徇私情,不受请托,不纳贿赂--有负此心,神明共殛。”

徐阶领着众位考官,一同盟誓。这都是几百年一成不变的规矩了,盟誓后两位主考退下。接着便是贡院执事人役忙活,祭文昌帝君、拜奎里、请关圣帝君……各种各样的程序全都严格按照前例。

程序完成后,便开始抽签,先由主考官徐阶与副主考鄢懋卿抽签,主考官抽房签。副主考抽试卷的签,然后根据抽签结果决定将哪一束试卷分给哪一房批阅。

诸位考官抽签分发朱卷,每个考官大约分了五百余份朱卷,都是含有“南”“北”“中”不同区域的试卷,按照南榜55%、北榜百分之35%、中榜10%的比例取中试卷,也就是荐卷。

“诸位,即便是我不说,大家也应该知道本次会试的重要。圣上对本次会试的看重,想必大家也是看在眼里的。第二场的青词便是圣上的旨意。所以,刚才是盟誓要走心......”

徐阶说着将目光一一的扫过众位考官。一贯带着笑容的老好人徐阶,此刻少有的严肃。

“不然,小心诸位的身家性命!圣上眼里可是容不得沙子的!好了,本官相信诸位都是公正之人,开始荐卷吧。”

徐阶说完,挥了挥手,示意本次会试阅卷正式开始。

会试阅卷和乡试阅卷一样,各房阅卷官是没有决定权的,他们只是把那些他们认为好的卷子圈出来,推荐给主考官。这被称为荐卷,俗称出房。那些特别出色、得到特别推荐的则被称为‘高荐‘,而那些没有得到他们推荐的卷子则被称为‘落卷‘。考官对这些落卷也必须写上批语,说明不予推荐的理由。

若成了荐卷。被取中的概率也就有五六分。副主考看了若也中意,便会在荐卷上批一个‘取’字,然后送正主考,若得了这个‘取’字,概率便增加到八、九分了,等最后主考官也中意。便会再个‘中’字,一份朱卷经过这些程序也就算修成正果,恭喜高中了。

会试阅卷时间,大约只有十二天,在这短短的十二天内,每位同考官要阅五百多份卷子,三场累加,阅卷总数近一千五百余份。在这样仓促的时间内,要详阅每场的所有卷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逐步形成了只注重首场试卷,即每位考生必作的“四书”义,而对其他场次的答卷,便未予以过多的关注了。

当然,本次会试例外,他们还要着重重视第二场试卷,因为这一场试卷有嘉靖大帝出的青词题。

在考官忙碌的批阅第一场试卷的时候,第二场考试已经结束了。本次会试也就剩下了最后一场考试。

这最后一场考试的试题,在众位考生期盼的目光中发下来了,没有枉费考生连夜的祈祷,这最后一场的考试总算没有像第二场考试那样整什么幺蛾子,本次考试考的跟以往一样,也是考经史策五道。

这一场考试的五道考题也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让人觉的有什么反常的。经过呕心沥血构思青词后的考生,总算可以舒上一口气,按部就班的答题起来了。

朱平安也是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比其他考生多了一个口罩,当然还有超越他们几百年的历史感悟,这对于经史策题是很有帮助的。站的高,自然就看得远;看得远,自然就有优势。

当朱平安在努力做最后一场考试的时候,有三艘大船沿着京杭运河来到了以漕运和商业为主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