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李泰这个决定,总管府其他下属们也都没有多说什么,反而各自都目露期待之色,一个个只是等待着大将军向他们下达具体的任务。
但长孙俭闻言后却皱起了眉头,沉默了好一会儿之后才又开口说道:“大将军既然作此决定,卑职不敢质疑。只是请告大将军,外敌诚然须讨,内忧也不可不察。荆府建功甚多,国中群众多有称羡。大将军近年论功居首,不乏论者窃议盛极近亢。
东贼之扰存世已久,就连宇文大王都需要暂避锋芒、养精蓄锐。其军绝非弱旅,贼首又为轻躁之徒,如若贸然与战,恐非短时之内能够速决胜负。届时我荆府将士俱为贼军所累,恐怕无力更作别计。梁国自取灭亡,天难活之,一旦我军受困淮南,恐怕中外府会另遣……”
“放肆!我意已决,谁敢再谏?东贼虽强,非我之敌,破之甚易,前事屡验,长史休得危言耸听,但处份内,别事休问!”
听到长孙俭的规劝之辞,李泰脸色陡地一沉,直接拍案怒喝道:“更何况,此番归国宇文大王早已告我东南之事予我专断,是否征讨南国自然也在其内。待我击破东贼,归讨梁国未迟!”
长孙俭见李泰仍然固执己见,便也只能乖乖闭上了嘴巴,同时心中不免暗叹,虽然李大将军日常看起来也算彬彬有礼、肯于纳谏,但真正面对大事决断的时候,却仍不免流露出刚愎自负的一面,容不得其他的意见。
不过这也难怪,在这般年纪便取得了如此成就,换了其他人只怕更加的骄狂。长孙俭也自知他在李大将军眼中终究还是中外府安插进来的耳目,一旦谋断大事时肯定会有所保留,不肯完全相信,尽管他所谏言并非出于私心,但也仍然难以获得信任。
不过长孙俭却不知道,李泰虽然表面上盛怒不已,但其实心内对其已经略有改观。
他这番话也算是站在总管府的角度来说,无论是真的心向总管府,还是担心中外府另外遣员伐梁可能会将他这军府长史的职权也给架空,起码这态度还是值得恳请的,能够分得清内外亲疏。
其实臣子资望和地位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于上位者而言就变得有些不好控制了。因为支撑他们维持这一地位的乃是自身所拥有的势力和功勋,而非来自上位者的恩宠。
像是后世被誉为顶级权谋的《大明王朝》其中一些桥段和逻辑,放在这中古社会是不怎么能说得通的。
因为二者的政治逻辑完全不同,不要说这后三国乱世,哪怕到了隋唐大一统时期,官员们的气象较之后世驯服度已经极高的职业官僚们也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当下,你想跟我一起勉为其难,那老子就勉为其难的超度了你,让你少走十几年弯路!
长孙俭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算是宇文泰的心腹,而宇文泰遣之前来也的确存着几分制衡分化荆州总管府的意思。但除了宇文泰的心腹这一层身份之外,长孙俭当然也有着自己的政治追求,并不甘心只做一名恩幸之徒。
在这一点上,李泰跟长孙俭心态其实也有共通之处,他也同样不甘心只做宇文泰的小宝贝,只不过他的追求要比长孙俭的更大了一些。
在面对征伐南梁这一重要事件上,长孙俭的态度自然而然就站在了符合总管府利益的立场上来,并且毫不掩饰的告诉李泰国中就有人等着你出错好对你取而代之。
毕竟在荆州军府中,李泰老大、长孙俭就是老二,这是已经确定的关系。除此之外中外府另派谁来,都会给已经确定的人事增添几分变数。而这变数对长孙俭而言就是坏事,除非他就地被提拔为伐梁主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长孙俭提出的问题也的确很中肯,无论李泰之前战绩如何,都不可否认北齐就是当下三国之中军事实力最强的一国,而且这一优势还将持续不短的时间。
齐主高洋那是惯于追鸡撵狗的家伙,见到路上石子若不踢上一脚,那这一天都过不去。主动去招惹这样的人,想要抽身而退哪有那么简单!想要跟北齐在淮南开战很简单,可什么时候结束就不好说了。
正常情况来说,这么想也没错。可是用正常的思维去考虑与北齐的博弈,这思路本来就不正常。
首先淮南这个地方并不属于北齐的核心利益范围,尤其晋阳勋贵们对于这里并没有什么旺盛的利益诉求,因此作为北齐军事主力的晋阳兵们对于在淮南作战并不怎么积极。
历史上北齐针对淮南地区用兵,主要是以关东世族与河北豪强为将,还有就是消耗侯景余党和南朝降人,晋阳勋贵们担任主将的次数虽有,但并不多,而且往往战斗规模也不大。
这固然是因为高洋不太希望晋阳勋贵们的势力再延伸到淮南,同样晋阳勋贵对于淮南也并不积极,甚至都不如在漠南追兔子玩。
北齐内部的分裂,体现在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方面面,从淮南的经略上就可见一斑。本来就不甚上心,敌人还是李泰这个摁着他们薅羊毛攒军功的人,晋阳勋贵们对于淮南战事的态度只怕会更加消极,基本不太可能乐意缠斗下去。
另一个因素那就得说到齐主高洋这个极品了,现在高洋基本没什么精力关注淮南战事,主要还得处理漠南那一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