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孤星小说>历史军事>家兄朱由校> 第三百五十六章 缺银子的大明经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五十六章 缺银子的大明经济(2 / 4)

从天启六年到眼下,北方的水泥场只建立起三百七十二个,平均每个工场有五百囚犯,年产二百六十余万石。

其中有近二分之一的产量在北直隶,而北直隶积攒一年的一百三十几万石水泥,都砸在了这条水泥路上。

换算过来,大明的水泥年产量达到了一百三十万吨,差不多是一九二十六年美国十四分之一的产量。

只是,这种换算方法其实并不代表什么。

因为大明能保持这样的产量,是建立在有大量牵扯囚犯劳作的情况下,是建立在有一百二十多万人共同劳作的局面下。

一旦这一百二十万人陆续去世,那么大明的水泥产量依旧会骤减。

因此,要想让大明的水泥产量节节攀升,那就必须做到半工业化。

蒸汽机必须要应用上,而这一步不是那么简单的。

可如果在这一百二十多万囚犯劳改结束,或者去世前,大明还没有办法做到的话,那就只能把水泥场推广开来,严格要求各地百姓工人佩戴口罩了。

不过到那个时候,修建水泥路的成本会翻上五六倍,因为眼下的水泥是没有人工支出的。

大明需要付出的不过就是让他们吃饱饭罢了,而获得的是每年一百三十多万吨的水泥。

按照“京津府道”的标准,大明每年的水泥产量可以修建大约四千三百里府道。

府道修建的砂石铁料和水泥都是几乎免费的,只有以工代赈那每日微不足道的工钱支出。

不过即便如此,修建一条水泥路还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经历。

就拿眼下的“京津府道”来说,从动工到现在,一共用时三个月,二百五十四个点同时开工,动用民夫七万三千人。

这还是建立在曾经官道的基础下,如果重新挖出一条道路的话,或许时间会延长到六到八个月。

总之可以看出,眼下限制大明的不是人力,而是物力。

“殿下、汇总出来了,今岁两京一十八省一共修建府道、县道、乡道三千九百里。”

“其中旧港修建一千七百里,云南、贵州、四川、交趾、两广和琉球一千七百里,北方合计修建五百余里。”

“工部共耗费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余两银子,前后动工二百余万人……”

当朱由检还在沉思时,在马车里汇总和大明诸省水泥道路建设的王承恩一边说,一边抱着厚厚的文册走了下来。

显然他没有听到刚才朱由检叫他,而朱由检闻言则是微微颔首。

他并没有小看大明百姓的基建能力,说白了连万里长城都能弄出来的民族,只要给钱给粮给物,弄出近四千里水泥路并不奇怪。

况且,眼下还有数百万人正在忍受旱情,只能靠着朝廷的粮票维持生活。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大基建能力,倒是让朱由检沉思了起来。

“似乎,可以减少粮票发放,尽量以工代赈,大旱结束后,或许能获得一个新大明。”

这么想着,朱由检便对王承恩询问道:

“今岁工部赈济百姓的数量是多少人?”

“大约四百万左右……”王承恩想了想前些天工部递交来的奏疏数额,而朱由检闻言也转身与朱由校交谈道:

“哥哥,这水泥路如何,您也看到了,我在想,是否可以用三分‘粮赈,七分工赈’的方式来赈济百姓,同时让我大明都用上这水泥路。”

“弟弟是怎么想的?”朱由校很好奇,因为他记得自家弟弟说过,水泥制造过程粉尘太大,不想让百姓参与来着。

不过对此,朱由检却开口道:

“水泥主要是以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

“这个步骤里,粉尘较大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囚犯们去做,而百姓可以参与开采石灰石和挖掘粘土,将调配和烧制,研磨留给囚犯来做。”

朱由检的话让朱由校点头,他想了想后回应道:

“这倒是也可以,不过成本却要提高一些了,而且就算如此,应该也提高不了多少产量吧?”

朱由检闻言望向了王承恩,而王承恩想了想后则是回答道:

“具体能提高多少,需要下面的人去试试,不过以之前场内原料充足时的速度来看,应该能提升最少两倍的产量。”

两倍的产量,这已经相当了不得了,尽管这只能提升大明在北方和南方的水泥场产量,而不能提升旧港的产量,但朱由检眼下要的就是南北方的产量。

先把大明原先的两京十三省给串联起来,之后再去搞别的地方。

况且,大明在北方也不是完全的没有大量囚犯可用……

“告诉颜思齐,把南岛府、九州府和四国府的囚犯送往镜城,再派人告知尤世功接管,让他们监督囚犯制造水泥,水泥走水路运往宽甸一带,营造辽东的府道、县道和乡道。”

朱由检一开口就让颜思齐调动百万囚犯,不过这百万囚犯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飞到镜城去,毕竟颜思齐的运力有限。

以他们的运力来算,顶多能每年运二十几万人前往镜城罢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