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二年正月十一,当蛮沙山下的战事以明军负伤三人,击毙五万四千三百三十七人收尾结束,大明对东吁发动的平缅之役也基本宣告结束。 黄蜚没有管其它的溃兵,而是带着六千兵马追击貌基,并且在南方的平原上与向北赶来的平达力碰面。 双发在一瞬间开战,但反应过来的貌基连忙指挥自己的儿子平达力向着西部的钦山撤退。 缅军开始向西撤退,明军在黄蜚的指挥下不断追击。 七万缅军在一百多里的撤退道路上被击毙上万,最开始还主战的平达力后面跑的比谁都快。 最终,在正月十二,貌基带着自己的儿子平达力和四万多溃军躲入了钦山地界。 同一天,太公城告破,木懿等人率兵南下,连战连捷,最后兵围彬牙城,彬牙城守将杜摩底见状果断投降。 至此,大明在西南的麓川布政使司成功设立,两京二十三省变成了两京二十四省…… “经略……” “经略……” “嗯!” 正月十五,当黄蜚在围剿躲进钦山,并向着若开山脉之中躲藏的缅军残部时,洪承畴也分兵让沐启元带兵前往若开山脉参与围剿,他自己则是赶来了彬牙城。 他着急赶来彬牙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邀功。 “快马传信京城,请朝廷派遣官员,组织移民前来东吁,同时向朝廷请示,该如何处置北部的阿豪姆和南边的暹罗。” 洪承畴一边走进彬牙城的临时经略府,一边对身边的木懿下令。 木懿连声应下,而洪承畴也走进了经略府,坐在了具有东吁土司风格的临时经略府内。 木懿见状不免道喜:“恭喜经略,此役平灭洞吾,国朝一举收复六慰地区,重设麓川。” “嗯……”洪承畴只是应了一声,但他嘴角的笑意却一点藏不住。 现在平灭了麓川,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好好治理麓川了。 想到这里,洪承畴看向了木懿:“我准备向朝廷举荐你为麓川总兵,若是你愿意,可以举昌都一带的木氏兵马、百姓带头迁移,经营麓川。” 洪承畴怕木懿理解不了他为什么要木氏迁移,因此举例道: “乌斯藏和朵甘的事情,不出意外的话,齐王殿下日后会将它们合并为一个省,并且这个省日后恐怕只能沦为白地。” 洪承畴把乌斯藏和朵甘用白地来形容,这自然不是说明军会对两地如何,而是说出了朱由检的治国方针。 眼下大明人口相比疆域来说严重“不足”,大量的平原充斥着其它民族,甚至未曾开发。 要统治乌斯藏,那就必须移民实边。 可问题在于,大明这么多好地方都缺少汉人,把汉人往高原上丢是怎么回事? 因此,在洪承畴看来,朱由检很有可能会把乌斯藏的西番人迁移,然后在当地流放少量罪犯,以此来达到稳定当地的需求。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眼下还在昌都等藏东地区开矿的木氏就有些不太妥当。 木氏的大本营是丽江,但他们之所以能在丽江长久的为大明戍边,第一是忠心,第二是大明需要丽江帮忙看管藏东一带。 现在孙传庭即将领兵平定乌斯藏,那乌斯藏一旦平定,在藏东开矿的木氏就有些逾越了。 因此,洪承畴才劝木懿将昌都一带的人马迁移到麓川来。 这一来可以解决木氏在藏东的问题,二来大明需要一个帮忙镇守麓川的人,并且麓川也有矿藏,不会让木氏为难。 这第三,说白了就是麓川是洪承畴打下来的,他可不会让别人染指。 不仅仅是麓川,可以说整个中南半岛都得稳定,不然他洪阁老的面子往哪搁? 你打的交趾、麓川,你平的云南、贵州,到头来西南动乱,不管是谁弄得,反正你洪承畴得第一个背锅。 洪承畴喜欢的是让别人帮他背锅,而不是他自己背锅,因此这种事情他自然得安排好人,以防日后出乱。 沐家已经被齐王安排在了交趾,龙家太小、吾家残暴,只有木家适合驻守麓川。 “末将早就等待经略驱使,请经略放心,我木家于藏东一带的人马会带头迁移的。” 木懿不是傻子,洪承畴已经提点的够明显了,况且比起云南,麓川除了闷热潮湿一些,可谓富硕。 尤其是平原,云南虽然是高原,但平原面积并不少,只是山多路难,比较分散。 但是,如果和麓川一比,云南的大部分优势都会成为劣势。 麓川那大云南不知几倍的平原面积,足够养活数千万人。 如果木懿不是害怕举族搬迁有割据之嫌,他甚至都想带着木氏全族搬迁东吁。 数千万亩的广袤平原土地,以及上亿亩未开发的土地,木氏即便圈地数百万亩,恐怕都不会引起朝廷重视。 只是他少民的身份,在迁移这点上还是需要注意一些的。 不过,即便无法全族搬迁,但迁移大半是没有问题的,这么一来、丽江的土地就空出来了,剩下的木氏人马也好接手。 木懿的想法,符合这个时代大部分士绅、官员的想法。 尽管大明已经在迈入工业社会,但现有的工业影响力太小了,只限制在商业上,农业和各行各业依旧没有爆发出什么潜力和让全国权贵都注意的特点。 因此,土地还是士绅、官员、百姓争抢的重要资源。 木懿不是短视,而是他只能看到土地的价值,数千里外的蒸汽机他从未看过,也没有触碰过。 想要改变他的看法,除非有朝一日他真的看到这些东西的好处。 “收尾的事情你们看着办,麓川的铁路和府道不好建设,指望旧港支援不太可能。” 洪承畴说了这么一句话,木懿立马心领神会的作揖回应: “经略放心,这麓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