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孤星小说>历史军事>游戏剧透历史:我的队友是孔明> 第十八章 知识传播的成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八章 知识传播的成本(2 / 3)

,上面是如今凉州推行人才选拔之法的进展。

和设立都督区相比,如今大汉正在推行的新的人才选拔之法更为敏感难行,也是如今相府非常关注的一件事。

霍弋首先施礼说道:“丞相、长史,如今伯松牵头推进人才选拔之法,前段时间已经顺利结束了考试,如今便是延请饱学之士判定士子等次以此授官,前几日益州及关中也已经上报消息,两地的科举考试也已经顺利开始了。”

诸葛亮点了点头,按照之前的计划,今年大汉在凉益等地开展科举考试,以凉州率先开始,随后关中、益州继之而后,最后统一在成都判卷。

这时候蒋琬也说道:“如今相府已经开始着手拟定参与评判士子试卷之人,不过如今在朝堂之上素有名声者大多出自益州等地,凉州初定,延请名士有些困难,伯松在文书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蒋琬虽然没有把话给挑明,不过诸葛亮明白他这里的意思。

如今天下士人大多在意郡望,在乎乡党情谊,以提携后辈为己任,这次判卷如果想要平衡凉益二州士子取舍,恐怕不会是那么简单,毕竟这种事情上相府、军界顾及舆论,难以强行出面,还得要那些在士林之中素有名声者主持才行。

但这些大儒是不是会接着这个机会有所动作,如今想来恐怕是很难避免了。

霍弋也明白蒋琬所言,他接着说道:“《宋子注》中曾经提到,这考试可以采用‘糊名’之法,在送达判卷人之前先将士子信息隐去,如此定可以保证选拔真正富有才干之人。”

霍弋讲完,诸葛亮并没有立刻回应。

按照光幕之中队友宋白提供的信息,在后世的举办的科举考试之法,不仅是面向普天之下的士子展开,而且这考试不得显示士子名字,真的是全凭本事,这让诸葛亮非常的震撼。

但是去年在讨论大汉科举考试之法的时候,诸葛亮依然还是否定了这个方法,依然沿用了阳嘉版察举之法之中的方法,首先采用考试检验察举上来的士子的能力,再依据其结果分配官职,但并不黜落这些豪强大姓子弟。

这其实依然保证了各地豪强大姓子弟,最容易获取相应的做官机会,所谓的考试拣选人才,基本上都是在这些豪强大姓子弟中间展开的。

这种方法,和之前诸葛亮多番了解的魏国陈群孙牵头建立的九品中正之法在形式上看着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充分照顾了豪强大姓子弟之利益。

而九品中正之法按照队友宋白所讲,在一开始还试图将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朝廷,因为品评人物、授予官职,最后都是在魏国大中正及尚书台执行的。

但在最后,这一方法逐渐完全演变成了豪强大姓划分官职的工具,以至于最后出现了世家大族世代冠冕,尾大不掉,影响皇帝之事。

对这一点,队友宋白并没有展开讲太多,但诸葛亮对此却进行了细致的思考,因为这件事确实是关系到国家的稳固。

魏国九品中正之法最终演变成豪强大姓庇护子弟、保障大姓世代冠冕的工具,其在外来看在于皇帝不能压制豪强大姓,其内在则是皇帝只能依靠豪强大姓,因为如今天下之人能读书识字者太少了,大汉这些年政事艰难、人才匮乏,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正是在益州等地豪强大姓并不如关东之地,难以有家学深厚的子弟出现。

这当然也和大汉历来不重门第选拔人才有关,但这背后的原因诸葛亮一直在思索,而直到队友宋白通过光幕提供了攻略之后,他才逐渐明白其中的关节,而且诸葛亮目前只能选择暂时与大姓豪强妥协,或者是至少不能完全对立。

因为诸葛亮还在等,等一个可能得十多年才能等来的时机,那就是队友宋白所言的“降低知识传播成本”。

“糊名之法确实能够确保参与这考试的士子彰显各自本领,而不是依靠家世取胜,但如今我大汉第一次实施科举考试之法,其目的在于得人,也在于定人,要以此稳定人心,吸纳凉州之地的豪强大姓子弟投身入我大汉朝廷,正如虞诩虞尚书当年吸纳凉州牧守府君、豪强大姓子弟赴关东就任一般。”

“如此经过两三年,凉益二州渐趋稳定,我们才能够再行他法,以普及天下人传承圣贤之道的道路,这才是将来为国取士的正途。”

“普及天下人传承圣贤之道的道路?”蒋琬看了一眼诸葛亮,目前他也已经看过半本《宋子注》,对其中诸多说法都细细品读,刚才丞相所言的普及道路,应该就是《宋子注》中所言的“降低知识传播成本”之语。

“丞相此言,是指的《宋子注》之中所谓‘降低知识传播成本’之语?”

诸葛亮站起身来,点了点头,道:“我在《宋子注》中曾经专门对这句话做了相当大篇幅的解读,对这句话所体现出的含义,也进行了多番的思考。”

“如今我们虽然以考试之法简拔人才,但依然不能放弃豪强大姓子弟,因为如今来看,确实是豪强大姓子弟最能有便利条件接触圣贤之书,最容易求的饱学之士加以指点,这也是去年我依然选择在察举之后才加以考试的原因。”

“这样做,就是依然主要在豪强大姓子弟之中选拔吏员,豪强大姓子弟主要还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