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对这个联络点,兴趣不大,他主要想知道余诗曼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上午的光阴,很快就混过去了。
张小胆意犹未尽地一伸懒腰,对李白道:"走吧,师父,我们去吃饺子!"
听他这么一说,李白灵机一动,开口道:"我想换换口味,咱们去吃农家菜吧!"
张小胆不明白李白为何变卦了,但知道他心情不好,正闹情绪呢,就迁就道:"你说吃啥,就吃啥!地方你点,我请客!"
自打王森白胜死后,张小胆就一直高兴,他大概是觉得,北市场这一片,今后是他和师父说了算了,这大捞油水的好日子,就要降临了。
李白掌握了主动权,自然是去老贺农家菜了。
这是一个临街的铺面,不是十分的大,也就四张桌,前面招呼客人的,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后生,人很精明的样子,叫大福,是老贺的侄子。
老贺是一个中年汉子,四十多岁,长了一张笑面,他既是掌柜的,也是掌勺的厨子。
张小胆一进这家店,就是一皱眉,因为他和李白一道,在北市场这一带,吃过许多家馆子,这是一家比较清静的铺面。
这都正午了,四张桌子边上,只有一个客人,在吃一碗面条。
张小胆不知道师父为啥偏偏选中,这么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他琢磨着,这里的饭菜,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李白倒是没什么特殊反应,他对接待他们的大福道:"两个家常菜,一壶小烧,四张葱花饼。"
大福见是两位警察,不敢怠慢,跑着去后厨张罗了。
张小胆则对李白道:"师父,这里一定没有边馅饺子好吃!"
他还想劝李白回心转意。
李白很坚定地道:"今天先在这儿吃,明天再去饺子馆,我请你!"
有了这个承诺,张小胆才闭嘴不言语了。
因为不忙,两个炒菜很快便上了桌,一盘鸡蛋炒韭菜,一盘尖椒干豆腐。
还真是农家特色。
酒也是榆树屯子的土法小烧,喝一口都辣喉咙的那种。
张小胆不喝酒,他就吃着葱花油饼。
李白边喝着小烧,边品着菜肴,这味道说不上难吃,但和其他馆子的比起来,还是差着不少的成色。
这也更坚定了他的判断,这里果然不是以盈利为主的地方。
所以,李白就对老板老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弄清楚,他是哪一条道上的?
老贺很快就给了他这个机会。
因为没有其他顾客了,老贺解下围裙,拿了几头蒜和一个碗,他和大福就坐在相邻桌边,剥起蒜来。
李白喝了一口酒,然后很自然地和老贺攀谈起来。
李白的第一个问题:"老板,你这个小店,开了多长时间了?"
老贺将剥好的一瓣蒜,扔进碗中,很随意地道:"不长,还不到半年!"
李白吃了一口菜,又问道:"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家是哪里的?"
老贺答道:"官爷好耳力,我确实不是本地人,老家是奉天的,听说这边生活好混,这不,就带着侄子过来挣口饭吃嘛!"
他回答得无懈可击。
但李白至少明白了两点,这个联络点成立不久,成员都是外地的。
李白又喝掉了一小杯酒,又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老板,我吃这菜和蛋,都很新鲜,是你天天去采购的吗?"
老贺略一停顿,但还是很自然地道:"这入口的东西,马虎不得的,这菜是早起我去菜市场亲自选的,这鸡蛋嘛,是有乡下的人,定期送来的,所以,官爷您放心地享用,咱家货真价实!"
老贺的回答,滴水不漏。
李白知道,也就能问到此了,再问下去,他一定会起疑了。
于是,他就感叹了一句:"这么好的食材,可惜就是客人太少了!"
老贺很自然地接了一句:"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儿,我们是外来户,人脉不行啊!挣不了大钱的,对付活着吧!"
张小胆吃着油饼,听他们扯着闲篇儿,他搞不明白,师父为啥要和这个人磨嘴皮子。
这顿饭,吃的时间并不短,期间内并没有其他客人光顾。
这足以证明,这个馆子,生意确实不咋地。
李白和张小胆吃饱之后,李白一抹嘴上的油,吩咐道:"给钱!"
张小胆掏了十块钱,递了过去。
老贺连忙推拒道:"怎么能要两位官爷的钱呢?你们能来小店,就是给我们面子了!"
张小胆听他这么讲,就有把钱收起来的意思。
李白一见,就把钱接了过去,然后压到一个碗下,道:"吃饭给钱,天经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