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就是,绝大部分光学瞄准具都是摆设,在实战中根本用不上。比如在民用市场备受推崇的三倍瞄准具,在特种部队几乎没人使用。道理很简单,这种瞄准具在进行远射的时候肯定不够,而在近战中又存在视野过于狭窄的情况。如果需要射击远处的敌人,特种兵更加愿意使用标准的八倍瞄准具,近战则以机械瞄准具为主。很明显,那些在民用市场卖得好的东西,很多就只是噱头。或者说,商家故意扩大产品的价值,从而让不懂行的玩家花高价购买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要知道,一些大厂的三倍光学瞄准具的价格高达数千美元,比枪械本身都要昂贵。感情是,枪械成为了瞄准具的附加产品,用来杀敌的是瞄准具,没有昂贵的瞄准具就什么都做不了。
所幸,戈武与李约翰都不是不懂行的玩家。
关键是枪,不管使用什么瞄准具,甚至有没有瞄准具都一样,只要举枪瞄准就肯定能够打中。
当然,对戈武与李约翰来说,几十米的距离根本就不是问题。
在放慢脚步后,两人几乎在同时开枪。两名政变人员根本没反应过来,就中枪倒地,一命呜呼了。
只是,躲进仓库的政变人员也发现了异常,而且随即意识到袭击来自南边。
“哒哒哒——”
……
躲进仓库的政变人员朝外面开火,而且从枪声判断,至少有几支突击步枪,不过都是在点射,没有机枪在扫射。
那些家伙仓促逃窜,或许根本就没有带上机枪。
此外,半开的卷帘门挡住了视野,也挡住了大部分枪弹。就算枪弹能打穿门页,威力也会大幅度削弱。更何况,枪弹在打穿门业之后,弹道会发生变化,还没有规律可言,多半会偏离目标。如果有机枪,那还好解决,可以通过密集扫射来抵消弹道变化,只要打出去的子弹足够多,总会有几发命中。用突击步枪,即便不考虑持续射速,弹匣的容量都不足以进行持续扫射。
在政变人员开火后,戈武与李约翰也迅速散开。
两人都在横向移动,分散敌人的火力。只不过,也在朝仓库逼近,躲在里面的政变人员肯定不会留下等死。更重要的是,仓库通常都会有一扇供人员进出的后门,而且就开在另外一侧,搞不好总参谋长已从后门逃走。要是提前做好了准备,比如在后门那边留下一台备用车辆,总参谋长还能够乘车逃走。真要说的话,也不需要专门做准备。护送总参谋长逃走的那些人员,不可能都乘坐飞机离开阿根廷,肯定有一部分要留下,并且在总参谋长乘坐的飞机起飞后离开。就算没有专门做准备,那些提前来到这里的政变人员也有车辆,而且多半就停在仓库这边。
当然,这也只是戈武的猜测。
因为不知道会遭到袭击,所以政变人员未必会把车辆停在仓库的后门外面。就算准备了
车辆,也会停在更加显眼的地方,比如说跑道旁边。毕竟在总参谋长离开之后,也没人愿意在此久留。
只是,这也不能保证在仓库后门外面没有车辆。
戈武与李约翰交替掩护,快速向仓库靠拢。在里面的政变人员打光第一个弹匣,开始换弹的时候,两人已经来到了大门外面。用不着多说,戈武首先朝里面投了一枚手雷。等了大约两秒钟,李约翰也往里面投了一枚手雷。两人在大门两侧,因此就算里面的人员看到戈武投进去的手雷,并且立即找地方躲藏,也无法避开李约翰投掷的手雷,必然会被一枚手雷的破片覆盖。
何况,仓库并不大,爆炸冲击波都足以对人员造成重伤,至少能够让人员暂时丧失活动能力。
其实,这也是进攻手榴弹大行其道的关键所在。
发展至今,手榴弹衍生出了三种型号,进攻型、防御型与通用型。虽然这些年,准确说是在冷战结束之后,依靠取得的技术进步,通用型手榴弹受到了推崇,而且一度有取代进攻型与防御性的态势,但是到现在,最受欢迎的依然是进攻型,毕竟有经验的战士都会根据实际的需要做出选择,而不是看厂商的宣传。就使用效果来说,进攻型手榴弹能胜任百分之九十的作战任务。相对的,就算遇到另外百分之十的少数情况,使用其他型号的手榴弹也未必能够完成任务。
进攻型手榴弹能够大行其道,主要也就是轻便。
要说的话,进攻型手榴弹与防御型手榴弹的区别就只是有没有预制破片的外壳。后来出现的通用型手榴弹,要么是把预制破片外壳弄成可以拆卸的样式,要么是降低预制破片的尺寸来控制整体质量。分装式的意义并不大,毕竟到了战场上,都是有什么就用什么,没人会在激烈的战斗当中给手榴弹安装或者拆下外壳。更何况,也没有哪个战士会无缘无故的带上几个预制破片外壳。至于整体式,其实是两头都没有照顾到。减轻了质量的预制破片外壳依然会增加手榴弹的重量,缩短投掷距离与降低使用的灵活度。相对的,尺寸减小与质量降低之后,预制破片的杀伤力必然会降低,杀伤范围也会大幅度缩小,根本没办法跟传统的防御型手榴弹相提并论。
防御型手榴弹不受欢迎,也就是过于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