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撤下来进行补给之前,“布什”号已经完成本次部署的第一个战斗勤务周期,在阿拉伯海中部海域巡逻了十一天,舰载战斗机总共出动近千架次,投出上千吨弹药,打击了伊朗境内的数百个目标。
出动强度很大,而打击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不过,这也很正常。
在大部分时候,出动的舰载战斗机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完成任务,最后不得不带弹返航。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航空燃油的消耗速度比弹药快的多,需要缩短燃油补给的间隔时间。只不过,能够在连续执行十一天的战斗任务,出动上千架次舰载战斗机,也已经是“布什”号的极限了。到不是搭载的航空燃油已经用光了,而是按规定,在燃油低于百分之四十的时候,就得撤下去进行补给。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任何时候,哪怕是遭到敌人偷袭,也不需要为燃油担忧。
当然,补充的不止是弹药与燃油,还包括给养物资。
因为编队里的其他战舰也要进行补给,尤其是那些“伯克”级驱逐舰,很多在撤下来的时候,剩余燃油已经不足百分之二十,所以补给作业持续了整整一天,到现在都还有几艘驱逐舰没有完成。
要说,续航能力差,或者说巡航状态下油耗高,一直就是“伯克”级驱逐舰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在设计的时候为了追求高航速,“伯克”级采用全燃联合动力系统,配备四台GE公司的LM2500型燃气轮机,而燃气轮机在高转速下有很高的燃油经济型,在低转速下的油耗远远超过柴油发动机。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伯克”级在巡航状态下,得让两台发动机以较低的速度运转,燃油经济型非常糟糕。就通常而言,“伯克”级的巡航历程就只有五千海里出头,通常每隔五天就需要进行一次燃油补给。如果是跟随航母作战,“伯克”级通常都是轮番撤回后方进行补给,或者从编队里面其他的大型战舰那获得补给,有的时候是直接从航母那获取燃油。关键是,“伯克”级使用的LM2500型燃气轮机同样能使用舰载航空兵的燃油。
显然,在平时,这个问题还不大。
其实,在日常训练当中,尤其是横跨大洋,需要快速抵达目的地,“伯克”级都是在航行途中从航母那里获得燃油,确保能始终跟随航母活动。能够这么做,也是因为在平常的训练中,不需要考虑在到达目的海域后立即投入战斗,舰队有时间进行燃油补给,而且通常还会安排舰队油船在目的海域等待舰队,确保舰队在到达之后,能立即获得补给,从而尽快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可问题是,在实战当中,就没有这么便利的条件了。
别说远程奔袭,即便是在正常的任务当中,尤其是进入交战海域之后,肯定不可能让驱逐舰从航母这获取燃油。事实上
,在进入战斗状态之后,护航战舰必须得跟航母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通常是二十公里,最多就缩短到十公里。在航母出动舰载机的时候,还需要适当扩大一些。很明显,别说是靠近补给,即便是离得近一些都不行,更别说在执行战斗任务的时候补充燃油。
正是如此,美国海军通常会为执行作战任务的航母战斗群增编几艘驱逐舰,进而减轻每一艘驱逐舰的任务负担。在具体的战术安排上,舰队指挥官会通过划分区域的方式,尽可能缩小驱逐舰的活动范围。只不过,即便是这样,“伯克”级驱逐舰腿短的问题也只是得到了缓解,并没有完全解决。
严格的说,这个问题也没法解决,至少在“伯克”级这个平台上无法解决。
发展到“伯克III”型,换上了功率更大的SPY—6型AESA雷达,还增加了大量的电子设备,吨位也有所提高,“腿短”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按美国海军做的测试,跟随战斗群活动,平均航速保持在二十二节的情况下,“伯克III”的航程不到四千海里,基本每三天就要补充一次燃油。也正是如此,不管是在冷战末期设计的,仅仅建造了三艘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还是美国海军在后冷战时期打造的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护卫舰,计划建造数十艘的“星座”级,都没有采用全燃联合动力。尤其是“星座”级护卫舰,通过采用柴燃电联合动力系统,续航距离超过了八千海里,有效的解决了“腿短”的问题。只可惜,最快只有二十六节的航速,让“星座”级不适合伴随航母作战,而且美国海军通常不会将其编入航母战斗群。
在“布什”号战斗群内,担任护航任务的是四艘“伯克”级,而且有一艘是战斗力强大的“伯克III”型。
按照计划,在完成补给之后,“布什”号就要返回阿拉伯海中部海域,跟“肯尼迪”号组成双航母战斗群,然后执行本阶段的第二轮打击行动。到时候,将由“布什”号承担主要打击任务。不止因为“布什”号才完成了补给,弹药与燃油都很充沛,还跟航母本身状态有很大关系。
虽然“肯尼迪”号更加先进,但是不等于拥有更强的战斗力。
“肯尼迪”号是“福特”级航母的第二艘,还是第一艘达到完整状态的“福特”级,而且几乎跟问题缠身的“福